六、千千万万同志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世博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记者:台风和雷暴雨都是接下来有可能迎来的考验,而当前最大的考验就是高温天气。参观者辛苦,一线工作人员更辛苦。前两天您到园区慰问,有一个镜头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就是您为一位工作人员擦汗,很想知道您当时的感受。
俞正声:战士很辛苦,的确很辛苦,衬衣都湿了,汗一直往下流,我是下意识地帮他擦一下。不光是战士们,还有公安、安保志愿者等。有一个女安检员带病上岗,要蹲下起来多少次。下岗的时候,一下晕倒了,门牙磕了几颗,缝了好几针。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难过,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这样的事情园区有很多很多。我在园区里面看到一个志愿者,白头发的,在场馆门口维护秩序。我问他,你这里为什么不安一个遮阳的东西?他说我得来回地走啊。我说你带伞没有?他说我不能打着伞啊,我没带。我说下雨天怎么办?他说下雨淋湿了挺好的,淋了舒服。50多岁的一个老人啊,就这么工作。所以,我们的很多事情是靠基层一线的同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负责沙特馆的一位安保人员姓田。他们一般工作安排是工作十几个小时,第二天休息一天。他是工作完十几个小时,晚上住在那里,第二天早上把上午班上完,下午回去睡觉。从开园到现在一直如此。
我们园区为什么有很多工作可以改进得快,为什么能够保持一个很好的秩序,主要靠这些园区和全市的很多同志。大家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知道白天黑夜地工作,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
像环卫工作,扫地要戴着帽子,有的帽子还要遮住脖子,这么热的天,一班从早晨5点一直到下午4点多,然后再有一个班干一夜。我问过一个女同志,我说你衣服是不是每天湿几次啊?她说是的,湿几次又干了。我说工作很辛苦,谢谢你。她说习惯了。我说你工资多少?她说2000多一点。我说低不低啊?她说挺好的。她是闵行的一个女工,她没有认出我,她不是当着领导说好听的话。我怎么知道她没有认出我呢?过两天我收到这位女工的孩子的信。当时我跟这位女工谈完之后,旁边一个人要过来跟我照相,我跟清洁工说我们三个人一块照吧。孩子信里跟我说,照相的人后来跟女工说,刚才跟你照相的是咱们市委书记。我知道这个女工当时没有认出我,她的回答是完全发自内心的。她觉得她工资可以了,她觉得她做的都是应该的。
我们园区能够有这么好的环境,这么清洁的环境,很少有人埋怨我们的厕所,在大活动里面,这么干净的环境,这么干净的厕所是很少有的。靠什么?靠我们一线千千万万人在那里,忠于职守,辛辛苦苦地工作。我看到那个战士,我就想到很多这样的人。
记者:很多“小白菜”刚开始当志愿者的照片都是白白胖胖的,但现在都晒得像黑炭一样,我们都特别感动。这些志愿者其实是所有工作人员的缩影。每个人都尽全力奋战世博,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才是这么精彩的世博。
俞正声:志愿者很不容易,刚上岗试运行期间埋怨声一片。这首先是我们的责任,培训的方法不行,后来我们改变了,我们先请他们进园,自己去转,自己去看。第一批志愿者是复旦的,可能还有别的学校。他们自己搞了一个志愿者的手册,几十万字。就是每个岗位,人家可能问什么问题,问题怎么回答。后来,又把这个手册送给了下一批志愿者。这个靠我们是做不出来的,它变成了一个很自觉的改进工作的动力。我昨天看报,我们A、B片区管理工作的副部长叫莫贞慧,她写了7万多字的工作手册。这个不是我们下达的任务,她把自己的工作梳理下来,哪个岗位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什么问题怎么处理。
我们园区内每天有10万名职工在里面工作。世博局的人是少数,2000人吧,大量是各种服务团队,包括餐厅、环卫、公交司机们,这些人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当然,个别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绝大多数人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使得我们园区秩序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改善。
记者:如果说“小白菜”们是大家看得到的一道风景线,那还有看不到的风景线,就是园区内的20个临时党委以及它们身后的一大批共产党员。您对他们如何评价。
俞正声:我们的党委、我们的党员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像中国馆成立了临时党委,这个临时党委管什么呢?中国馆情况很复杂,有31个省区市馆。中国馆的馆长是国家贸促会派来的,中国馆的具体工作人员是上海市组织的,还有各种服务团队在里面。怎么样使这些人形成一个统一的意志,形成互相配合的局面?我们就建立了中国馆的临时党委。你不管来自于哪个省,每个省区市展馆都要建立一个支部,在中国馆临时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工作。中国馆临时党委的任务是干什么呢?第一,要团结好大家,一起为世博的目标服务。第二,要服务大家,就是来自各方的人有什么困难,要帮他解决。第三,要反映他们的意见要求。第四,通过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使各个省区市馆和中国馆有一个蓬勃向上的气氛。一开始有很多扯皮的事,成立党委之后慢慢地磨合,现在非常团结向上,这就是党委的作用。
七、对涉博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强明察暗访,依法整治打击
记者:现在世博纪念品热卖,在园区周围有一些小商贩在卖假海宝,还有假的纪念品。另外,预约券非常热,有倒卖预约券的情况,甚至还有卖假预约券。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俞正声:现在有倒卖、伪造跟世博有关的票、券、物的行为。这当然是违法的。在这些方面,就是要加大依法整治的力度,公安、工商携手,已经搞了一段时间,有所好转。同时也要研究遏制它的措施。比如说伪造中国馆的预约券,我们现在搞成智能预约券了,这个难以伪造。
倒卖入场券,就是世博园区的门票。有收购大礼包的,有人不去,低价卖了算了;还有的就是拿学生证买学生票,学生票便宜嘛,卖给门口的人。这里面的漏洞,要加强明察暗访的力度,依法加以处理。
记者:前段时间园区内出现小贩贩卖盒饭,我们分析认为,可能同园区内餐饮价格偏高有关。大家关心,园区食品价格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吗?
俞正声:园区的餐饮价格,是按照繁华市区的同类商品的价格,跟餐饮企业的合同上是这么写的。这势必给多数人的感觉比较贵。我在园区里也吃过一次面,据说跟园区外差不多价格。我找了一个人少的地方,人少的地方在哪里呢?在文化中心的地下,那个地方去的人少,不用排队,去那儿就吃,价格跟外面差不多。但是一碗面上来,面条好像份量少一点。所以,大家反映园区内价格高,是有道理的。按照同类繁华地区的价格定价,有没有它的原因呢?也有,因为物流成本高。进园区的入园安检、车辆安检,物流成本比其他地方要高一点。世博局为了使他们降低成本,已经把原定按照销售额8%作为占用物业的一种费用降到3%,降了5个点。同时,市里组织物价局进行物价检查,要求明码标价。市物价局判断你这个标价和繁华地区的同类价是不是大体相当,大家如果发现它标的价和销售的价不一样,你们要举报。但是我估计大多数人感觉价位比他平时接触到的要偏高,这恐怕是事实。为解决这个问题,试运行的时候,新亚大包进去了,现在还有卖面包,卖一些方便食品,使低消费的人也有他的消费渠道。
园区内推着小车卖盒饭,这是禁止的,因为盒饭来源不清,容易导致食物中毒,天热以后危险性很大。但是有一些餐馆门口有卖盒饭的,这个我们支持和鼓励,因为它价格便宜。要通过正规渠道去取得比较便宜的食品,同时要避免有风险的食品。
记者:在世博会开幕前,您强调反对不正之风。现在已经开园3个多月了,各个场馆的工作人员都特别熟悉了。我们也听到一些反映,有工作人员彼此互开“方便之门”。对于工作证的使用以及VIP待遇方面,我们有什么样的规定和管理措施呢?
俞正声:利用工作证看世博园,规则上没有禁止。世博园区的工作人员,他在工作之余看世博园并没有禁止。现在工作证的弊端是什么呢?就是每天早晨在还没有开园之前,有工作证的人提前入园,他跑到热门场馆排队,把最先的位置占了,这对游客不公平。现在我们进行查处,跟参展方达成了一致,这种行为侵犯了参观者的利益,利用工作证提前去排队,各个参展方要处理。有的参展方警告,有的就开除。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这个情况有所好转。
至于说世博园区开的时间长了,彼此熟悉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走VIP通道,或者叫做绿色通道、快捷通道吧。这个情况是有的。绿色通道的问题,园区的组织者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谁能够走这个通道,是参展方的权力。比如说我开了一个馆,我让谁优先走,是我的权力,组织方无权干预。但我们商量了一个规则,年纪大的是不是让他们走。商量来商量去,最起码的线是75岁,超过75岁让人家走,腿上有残疾的也是不是让他们走。这个参展方都同意了,变成大家共同愿意执行的共识,但并不是强制性的,有些馆至今没有执行。
正因为是参展方决定的,所以各种各样的情况都可能会发生。那么组织方干什么呢?组织方的任务就是把组织方推荐给参展方享受贵宾礼遇的这些人,要按照有关标准来执行。
八、世博会文明状况是好的,有不美好的让大家看见也不用大惊小怪
记者:有议论表示,这次世博会“绿色通道”的使用和一开始存在过的争抢“预约券”现象,暴露了参观者素质问题。但许多人对园区排队秩序、参观者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等文明行为的表现也有充分肯定。您对园区内观博文明程度有何评价?
俞正声:文明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现阶段我们经历了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相称的,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不奇怪,我们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要展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有很多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不美好的让大家看见,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插队的,我们插队情况比很多国家要严重;也有不正之风,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这是一个方面,就是我们世博会中间有很多不文明的现象。随着世博会的推进,它也在不断地改进,大家有一个适应过程,现在的排队就比以前好多了,不排队,就有一个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谴责。但是,不文明情况是存在的。
另一个方面,是要适应这种不文明的情况,要改进我们的工作。有些不文明的情况,比如说扔垃圾,你多装几个垃圾袋,大家就扔进来了。当然你自己带一个垃圾袋,参观完再扔,这是更高的文明要求。而现在没有达到这么高水平的时候,可以在参观通道的两侧多装几个垃圾袋,设施要替大家考虑。当然装了垃圾袋比不装要难看得多,但是,我们的设施要符合我们现在的文明情况。硬隔离围栏比软隔离围栏就是难看,也是为了适应现在的状况。有些人为了抄近路老是踩草地,那就把草地改成硬路。那天我给世博局又出了一个课题:有些地方,人们就愿意躺在草地上。我说能不能换成人造草皮,塑料的,让他们躺算了。从文明的角度,他躺在草地,人少没有问题,人多了把草地都压坏了,现在总要考虑这种情况。我们的文明程度还没有到这个水平,我们要使不文明的影响减少。
记者:其实世博会也是一次文明程度的大检阅,像您说的文明是循序渐进的过程,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交出来的答卷会让人越来越满意。
俞正声:现在比以前越来越好了。所以,从我们现在的国情和全国的一般状况而言,世博会的文明状况是好的。
九、这些馆拆不拆?原则上要拆除,少部分保留有可能,具体还在讨论中
记者:我也注意到前一段时间市政府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世博会的闭幕日期不会往后推,但是中国馆在闭幕之后继续开放一段时间。公众比较关心会开放多久,大家非常关注的热门场馆会不会保留呢?
俞正声:世博会闭幕时间肯定是不会推后的。我们的申请报告当中都规定了开幕日期和闭幕日期,写得很清楚,世博会结束时间就是10月31日,这是没有疑问的。
这些馆拆不拆?一般规章和特殊规章,是在国际展览局的大会上通过的,原则上要拆除,而且限定时间要恢复原状。参展方他们的责任是要拆除,并且要恢复建设前的原状。也有特例,参展方跟组织方共同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可以留下来。从这里面可以看出来,可以留少部分,少部分展馆留下来是有可能的,其它的原则上要拆除。具体留还是不留,如果留,留哪些,都还在讨论当中。
记者:这个悬念的揭晓也要等到世博后期。
俞正声:中国馆已经说过了,闭幕之后还要至少开半年,大家还没看够。要做一个计划,那时中国馆要开,走什么通道,怎么参观,怎么排队,就不一定采取预约券的办法了,也不会早上9点搞到晚上11点半了,恐怕就是正常的上下班时间,保持一个正常的节奏。方案有待细化,比如说是免费票还是适当收一些维持运营的费用,都没有定。
十、办博实践证明,上海干部群众完全可以信任,可以依赖
记者:现在展期已经过了一半多,您认为上海世博会举办到现在,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推动科学发展的意义是不是体现得越来越清晰了,接下来的工作会不会重点转向发挥后世博效应?
俞正声:发挥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我们立了课题,请一些专家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世博会肯定会对上海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而且已经带来了很大的促进,交通的改善就是一个明证。我们原来设想的很多应对交通拥堵的方案都没有用上。包括限制公车等都没有用。现在大多数时间的交通比去年同期还要好,主要是轨道交通发挥了作用,这就是世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很大的收获。
从长远来看,世博的城市发展理念、节能减排理念,以及世博科技,对我们上海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不过我想,最重要的还是办博的一种精神,世博会结束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总结一下。我现在想,第一,当年敢办博就不容易。这么难的事,当时是黄菊同志、匡迪同志在上海的时候,下定决心要办,我现在想他们胆子真大,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第二,就是办博过程当中很多同志涌现出的精神和决心。从去年年底到今年4月20日试运行前,很多人问我们,你们搞不完吧?我当时问了世博局管基建的同志,叫丁浩,他原来建设过上海光源工程,光源工程的要求是很高的。我说你跟我说老实话,能不能按时完工。他说能。我在工地上问世博文化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员,是上海建工集团的,也是白头发了。他说我搞了一辈子工程,这个工程是进度最紧的,我们进场太晚,设计方案定得太晚。我问他能不能如期完工,他说您放心,保证能。真的是按期完成了。他们身上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们上海的这些干部是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我们对自己的市民要有信心,我们对自己的干部要有信心。
我们的开幕式,第一场彩排我看了。总导演是滕俊杰。完了以后,大家提了很多的意见。最后我说,就听滕俊杰的,你该怎么定怎么定,不管谁讲什么话。开幕式一场下来,其实很难,30分钟文艺演出,你又不能讲场面,你跟奥运会不能比场面。30分钟能演什么?演出一个精彩的开幕式,非常非常困难。最后开幕式演完之后各方赞誉声不断。中央领导跟我们说,非常好,既体现了海派的文化,很精致,又体现了五大洲同庆。中央领导人把我们节目的核心东西一下子抓出来了。
这就说是要相信我们的干部。我们上海的群众,我们上海的干部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
我今年3月份开完人代会坐飞机回来的时候,东航的一个乘务员,后来我知道她是乘务部四分部的党总支书记。她跟我说,俞书记啊,你放心吧,我们能做好,而且能做得比你想的还好。事情真是这样,我们上海能做好,而且比我想的还要好。
记者:从申办到筹办、到试运行到现在,整个过程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筹办世博的经验和财富与接下来“十二五”规划会结合在一起吗?
俞正声:搞好“十二五”规划还是要有一种精神。上海处于经济转型期,不能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但是不意味着我们没有面临很多的难题。转型是很难的,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需要一种改革的精神,需要不断破解难题的精神。所以,讲到世博与“十二五”,首先是发扬这种精神。现在世博还没有结束,谈不到总结这个精神。但是我们经历的过程,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干部是有这种精神的,那就是拼命工作,努力向前,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只要有这种精神,“十二五”可以克服很多困难。当然世博的很多城市发展的理念,我们在“十二五”规划当中要很好地吸收,如人与人互相融合的理念,城市协调发展的理念等等。
记者:世博带给我们感动的人和事,我们作为媒体也要结合“创先争优”、“立功竞赛”活动,进行深度挖掘和报道。俞书记对此有什么建议呢?
俞正声:我看昨天解放日报四版写了很多世博的事,有几篇报道都写得很好,把一个活灵灵的人写出来了。写世博报道要写人,写大家怎么样为参观者服务,为参展者服务,怎么忘我工作,在忘我工作中得到自己心灵的升华。写好报道要深入,跟我们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体验他们的酸甜苦辣,就可以写好。
十一、看到群众的肯定,我感觉到我们工作的价值
记者:您是2007年10月27日来到上海,今年10月31日世博闭幕以后,您到上海差不多是整整三年的时间,办世博的这段感受,应该是从政生涯里特别难忘的吧?
俞正声:对。办世博是非常难的事情,2、3、4月份是抓工程进度,一度认为我们搞不完工程进度。4月20日以后主要是园区秩序,离开园只有十天,要迅速调整到位,这段时间压力是最大的。现在进入平稳运行,但要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仍然不能松懈。这是我工作那么多年来,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制度和办法,需要靠实践一点点摸索和推进,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制度。
记者:这也是您作为理想主义者面临的新挑战?
俞正声:这是一个挑战,但也是人生中难得的一个机会。
记者: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在这100天过程当中有那么多的感触和感动,您有哪些特别骄傲、特别自豪的瞬间,要跟我们分享的呢?
俞正声:我有一天看园区,好像是在亚洲广场,过来一个女同志,她说她的爷爷想跟我照个相。我说好,请他来。她爷爷过来了,我跟他照了一个相。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92了。我说92还来看世博?他说看两次了。我说多累啊,他说我想看啊。这是我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们做的工作,90多岁的老人都想来体验一下,这是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
记者:您说世博是场持久战,做一天工作改进一天,一直要改进到10月31日晚上的11点半,这应该成为所有人心中共同的信念。再一次感谢俞书记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
俞正声:谢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