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世博 > 走读世博 > 策划:《走读世博... > 正文
《走读世博》之奥登赛的自行车生活
如果一边宣传“无车日”、“无障碍日”,一边又热衷于反复更换人行道地砖,热衷于拉横幅标语自欺欺人,却从不考虑盲道被挤占损毁,还把自行车逼得无路可走,怎么可能解决恼人的大都市难题呢?
9月22日,世界无车日,我在北京飞往上海的夜航飞机上,迎来了这个可有可无的节日。
在北京的几天,发现媒体开始预报堵车时段了,比如,22日的某份报纸头版写着:预计今天下午三点堵到晚上十点。上海,也好不到哪里去。就在我看了堵车预报,早早赶往首都机场的时候,上海也从下午三点开始全城拥堵。再堵下去,只要预报什么时候不堵车——估计是午夜到凌晨——就可以了。
在上海世博园里,好多国家和城市,都展示了自己解决交通难题的做法。丹麦小城奥登赛的参展案例是“自行车的复活”,我曾在《走读世博:丹麦VS中国 谁是自行车王国》里专门介绍过,这座16万人口的丹麦第三大城市,如何控制汽车发展,保护自行车也拥有平等的路权。
虽然心里很清楚,小城市和大都市的情况截然不同,可是听了他们介绍,整个奥登赛市的人们如何一起来讨论,如何解决城市遇到的交通问题,心里还是很向往。不管国家大小,人口多少,是不是都认字,只要碰到麻烦事情,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哪怕是在报纸上或者议会里争吵一番,总比大家糊里糊涂受罪又骂娘要好得多。
奥登赛是安徒生的故乡,他们送来的“自行车的复活”案例,已经在世博园最佳城市实践区(UBPA)驻扎近五个月,对中国观众而言,仍只是一道远隔重洋的他山风景。前几天,有位擅长摄影的朋友去奥登赛,我特地托他多拍些照片。百闻不如一见,有图才有真相。
很多中国人走出国门,就成了社会观察家,不仅观察海外的山川人物如何不同,还开始探究隐藏在城市背后的无形门道,我的摄影高手朋友,不但拍摄奥登赛形形色色的自行车道,还走访许多当地普通人家庭,带回来很多让我出乎意料的信息。
当我翻看那些来自奥登赛实地的照片,还同时了解到,当地一般人的收入是多少,超市里的食物贵不贵,一幢独立的房子和上海比价格如何?我还感兴趣,当地公司白领和园艺工人的收入差距大不大,平常的生活质量是否一样,医疗教育养老等难题是如何解决?一个个问题问下去,奥登赛的形象一点点立起来,我再次明白一个道理:自行车专用道只是一个表象,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在共同作用。这个系统,就叫民主。
就拿奥登赛的自行车专用道来说吧,100多年前,自行车刚刚发明,这座城市就为骑车人设置了专用道。四十年前,汽车成为城市交通主力军,奥登塞却听从民意,开始发展公共交通和自行车网络。今天,自行车成了奥登赛的“城市名片”,还被选进了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城市榜样。这背后的推动力,是社会各界通过利益博弈,最终达成了几方多赢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奥登赛并没有大兴土木,把专用道统统挖开翻新,统一尺寸颜色,铺上昂贵的大理石,最后,挂出很多标语横幅,庆祝“以入选世博会为契机,又添一道亮丽风景线”... .。.奥登赛当然不可能这样干,因为没有人有权利浪费钱财,而且市民也不会答应。
美好的城市,绝对不会铺张浪费、虚张声势,而是脚踏实地、一心为民的。如果一边宣传“无车日”、“无障碍日”,一边又热衷于反复更换人行道地砖,热衷于拉横幅标语自欺欺人,却从不考虑盲道被挤占损毁,还把自行车逼得无路可走,怎么可能解决恼人的大都市难题呢?
开一次世博会,当然不可能立竿见影,解决各种各样的世界难题,奥登赛的成功,也是建立在城小人少的基础之上,北京、上海、纽约这种超级都市很难完全复制。但上海世博会通过奥登赛这样的参展案例,向千千万万参观者传递了一个信息,只有美好的城市,才能带来美好的生活!那么,什么样的城市是美好的?很多中国人暂时没条件出国,那就请去看看世博园里的最佳城市实践区(UBPA),仔细读一读展品旁边的说明文字,和各个展馆的讲解员攀谈几句,我想大家多少也会明白一些城市的美好之道。
好,推荐一本书,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所著《城市社会学》,。他在书中赞赏丹麦的轿车、公共交通、自行车三分天下、解决交通难题的实践,讲到中国如何解决交通问题,这位兼任北京市交通问题顾问的作者写道:“现在中国的很多大城市都在为机动车准备专行道,我是专行道的最早的拥护者,因为这样有效率。但是我的这个支持是有前提的,那就是一碗水要端平,要给予不同的交通工具使用者以平等公正的对待。”
参考阅读:
1《城市社会学》,郑也夫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中国当代城市化理论研究》,何念如 吴煜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