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钱钰 通讯员 庄逸秀 陈中润 报道
活跃在园区的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表现出奉献担当的魄力、包容兼具的实力、乐观向上的动力、热情可爱的活力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志愿者们怎么看待他们的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的同学们利用暑假,展开了关于世博志愿者心理状态和精神特质的调研活动。
九成志愿者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这项调查中,同学们向志愿者提出 “在上海世博会或者其他的一些志愿者服务里,你觉得最欣慰的是哪些事情”的问题,接近92%的志愿者表示因“参与这样一件大事,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有75%的志愿者表示“游客的宽容与和善给他们带来安慰”,83%的志愿者为 “自身的确是有了收获,长了见识”。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志愿者为此自豪,正是因为他们通过志愿服务,使自己的作用得到发挥,自身价值得到实现。志愿者们在服务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在成长,社会舆论的宽容和体谅让他们感到付出很值得。
接受调查的百余名志愿者中,约三分之二的志愿者表示有时会因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感到郁闷或心生烦躁,近九成也承认紧张情绪会影响工作。不过,游客和市民们对他们的肯定,让他们更有信心,而学校和家长也给予了鼓励和支持。
社会应营造尊重志愿者氛围
在调查中,志愿者也对志愿者工作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谈到当前建立志愿者工作社会化运作机制需要克服的最大障碍时,38%的志愿者对于社会导向方式感到担忧,他们表示,当前社会对于志愿服务的导向方式存在偏差,有些人做志愿者不是从道德追求的角度出发,而是为了求职、出国、丰富简历等需要,存在一种潜在的“被志愿”;23%的志愿者认为当前对志愿者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有缺陷”,如志愿者被当成免费劳动力而不是受到尊重。
调查的结果让同学们反思问题的存在。 “虽然如今志愿者活动风靡,似乎人人都具备奉献精神,但某些社会导向方式还是有一些偏差,产生了虚假的繁荣而忽略了真正的志愿精神、奉献精神的培养。 ”志愿者们指出,要让志愿者精神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和传承,一定要避免把“奉献”之路变成“终南捷径”的倾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