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90世博一代青年人是值得托付的一代人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05日 07:22  东方早报

  五

  “90后年轻人,特别是以有知识、有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为典型代表,彰显出令人感佩的代际特征……他们没有忘记这一代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他们定能接过推动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接力棒,他们是值得托付的一代。”

  何曦梁曾经有个英雄的梦想,但他觉得,像武侠传奇中闯荡江湖的英雄太不切实际,他选择脚踏实地地付出,争取留在城市,改变自己的命运。

  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

  1983年,时任团中央宣传部长的魏久明在找各位团省委书记了解青年先进典型时,第一次听到“张海迪”这个名字。他的第一感觉就是:“用奉献精神充实自己生活的人”张海迪,她的人生价值观可以成为青年学习的榜样。

  于是,魏久明和团山东省委分别向团中央书记处写了报告,经书记处讨论,同意选择张海迪作为青年先进典型。这时,张海迪全然不知自己的人生将被改写。

  然而,任何一个楷模或者榜样,要想经历时间的推敲和洗练,就必须是一个“真英雄”,也因此,在需要树立“典型”的那个年代,所谓“英雄人物”必须经过多次、全方位的考察。

  在张海迪被树立为“青年先进典型”之前,团中央先后派出三批队伍到山东考察,验证张海迪事迹的真实性。

  魏久明一直记得第一眼看到的张海迪:她披着一头长秀发,白净的脸上戴着一副粗边的黑眼镜,文静又秀气。从她瘦弱身材上看不出她懂得那么多知识,做了那么多好事……

  在当年的春节过后,《中国青年报》记者郭梅尼走进张海迪山东聊城的家。张海迪告诉郭梅尼:“郭阿姨,说老实话,像我这样的人,躺着吃,躺着喝,没有任何人会谴责我。可是,那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正是这个人生追求,支持着这个重残姑娘的生命。

  没有人能够想象高位截瘫的张海迪每天是怎么解决大小便失禁问题的。她告诉郭梅尼:“每天上班前,我都要使劲用手挤压膀胱把尿排掉。有两次把膀胱挤破了,排出的不是尿,是血……”有一次,一位给张海迪检查身体的中医告诉郭梅尼:“这是我见到的瘫痪病人中最严重的,她完全是靠精神支撑着。”

  郭梅尼觉得,写张海迪的报道,仅仅停留在写她身残志坚上是不够的。“我们这个社会从来不缺身残志坚的个案,从前是,将来也是,如果仅仅局限于‘以重残之身去做好事’,主题思想就太浅,太一般,没有时代特点。‘身残志坚’的人,任何时候都有。”“写张海迪必须面对1980年代的青年。这个年代的青年有什么特点?他们主要的思想矛盾是什么?”

  答案一下子变得很清晰:上世纪80年代初,青年们刚从“文革”的动乱年代中走出来,没有上好学,没有学好本领,面对升学、就业等等困难和挫折,面对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样走……

  郭梅尼写张海迪的通讯《生命的支柱》,恰恰回答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人生问卷: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路应该怎么走?一个三分之二躯体失去知觉的残疾人,尚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竭力汲取知识养料为社会作贡献,何况身体健全的正常人呢?

  2008年11月13日,张海迪当选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主席。郭梅尼很为张海迪高兴,“她的形象和气质都很受现代青年欢迎。”

  “现在的青年人比较务实,常常先想到自己能学到什么本领和技术,想着赚钱、买房……这是时代造成的。”在郭梅尼眼里,那个时代的青年刚从“文革”中走出来,面对改革开放大潮、升学就业等大问题,使他们有些迷茫,急需一个标杆,告诉他们人生的方向,张海迪,就在这个时刻诞生了。

  张海迪被推到了历史的面前,成为了整整一代人心中的英雄楷模。她的故事如沉默中的一阵响雷,告诉上世纪70、80年代的青年们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价值是什么?人生的路应该怎么走?

  这样的一阵响雷,在2009年10月24日,也响彻在古城荆州。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干堤沙市段的宝塔河,巨浪将两名在河中戏水的儿童卷走。这一幕恰好被河边春游的长江大学大学生看见,10多名大学生迅速朝着落水孩童的方向赶去。河道太深,河流湍急,大学生们只能手牵手拉起一条水上链条,将生的希望投向河流的深处。

  宝塔河看似平静,实则水流汹涌,危机四伏。一个河浪打上来,人链上的一名大学生体力不支,原本紧扣的手滑了下去,人链断成了两条,链条那一头的9名大学生散落进了河流漩涡中。危急时刻,附近赶来的冬泳队队员加入了救援行列。2名落水儿童和6位大学生被救上岸,人们才发现,还有三条生命沉落在河道深处。下午5时50分,在河边哭红眼的大学生们终于见到了三名同窗,却只是三具失去了生命,冷冰冰的躯体。

  宝塔河水还在继续朝下游涌去,但方招,何东旭,陈及时,这三个生于1990年的青年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19岁。

  1990年2月20日,陈及时出生在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镇横石村。这个家的男主人陈崇香兴奋不已,32岁的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第一个也是唯一儿子,陈崇香73岁的老父亲给这个7斤重的孙儿取名“及时”,寓意他来得恰好而及时——陈氏一族三户家支都没出过男丁。当时,沉浸在喜悦中的陈氏一家,做梦也想不到,这个唤作“及时”的男婴只有19年的命数。

  陈及时家境贫寒,5岁的时候就得帮助家里操持家务。陈崇香对儿子格外严厉。高一时,陈及时读书成绩下滑,陈崇香赶到学校,见到儿子正在吃饭,上去一巴掌就把饭碗打落在地。儿子离开后,52岁的陈崇香总是一个人沉浸在思念和回忆中,每每想到以前对儿子的打骂,他总是自言自语:“你走了,我以后能骂谁啊?妈妈、姐姐和妹妹都不能那样骂。”

  很小的时候,陈及时就告诉父母,他希望将来能考大学,改变家里的经济情况。陈崇香识字不多,平时靠鸡鸭养殖来养活这个五口之家。有一年开学,家里没钱给陈及时交学费,陈崇香就带着一筐鸡蛋跑到学校,让老师宽限几天,“我说把鸡蛋卖完就马上去报名上学。”陈崇香回忆说。因为笃信知识改变命运,陈及时在学校里很用功。初中班主任回忆,陈及时不仅自己认真完成作业,还会帮别的同学补习。助人似乎是陈及时天生就会的本领,大学室友钟学成回忆说:“有时晚上被子掉了,陈及时都会捡起来帮我再盖好。一次打篮球脚崴了,是他背着我到医务室。生病感冒时,也是陈及时主动帮忙买药。他真的就像兄长一样。”

  2009年10月24日,陈及时也只是想帮助两个落水的男孩陈天亮和张志鹏,却付出了生命。

  事后,陈天亮和张志鹏偕家人找到陈崇香,陈天亮的父亲跪倒在陈崇香前,哭着说:“对不起,让您失去了一位好儿子。”陈崇香拉起几个人,摸着陈天亮的脑袋,缓缓地说:“这并不是你们的错,千万不要难过。好好读书,将来做比哥哥更有出息的人,报效祖国。”

  同学回忆说,陈及时曾一再强调,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建筑工程师,为家乡建筑更多的好房子,漂亮的房子。

  和陈及时一样,方招和何东旭也有自己单纯的梦想,方招想做演员,何东旭想做篮球运动员。三个人的家境都很一般,也都是家中的独子,也都期望着通过知识来改变家庭的现状。当然,他们还同样的乐于助人,同样地选择了跳入宝塔河拯救落水孩童。

  荆州为孕育出的三个英雄而哭泣。而就在不远之外的黄冈,也养育了一个90后的英雄——王盼。

  2010年4月4日,上海松重线公交车如往常一般停靠在一个小站上。车上有乘客提醒来自黄冈罗田县的王天喜、王盼父子,他们的钱包被偷了。王家两父子立刻冲下汽车,追寻刚才下车的小偷。

  小偷连忙把钱包一丢,夺路而逃,王家父子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追赶小偷。事后王天喜说,继续追小偷是王盼的意思,儿子王盼说:“那伙人大白天偷东西,一定要送到派出所,免得他们再害人!”狗急跳墙,小偷见王家父子追来,掏出怀里的小刀,和王家父子扭打起来。王天喜中刀了,王盼也中刀了,两人相继倒在血泊中。“多么希望歹徒没有刺中要害,多希望他能挺过来啊!”抢救王家父子的医生俞康龙感慨说。年仅20岁的王盼因为伤势过重,没能和父亲一起活下来。

  更让人哽咽的是,王盼本来不该出现在公交车上,不该出现在上海,而是应该和其他90后一样在大学里读书学习。高考后,王盼如愿考上了武汉船舶学院,但家庭的拮据却无法圆王盼的象牙塔梦。王盼的爷爷患风湿病,奶奶瘫痪在床,妹妹则还在读高中,面对这样一个家庭,王盼不得不承担起独子的责任和义务,在19岁那年陪父亲一起出门打工。

  2010年春节后,王盼和父亲来到上海。在松江区展翔展示制作有限公司,王盼成为了一名从事有机玻璃加工的普通工人。这家公司的工作人员大都对王盼没什么印象,公司负责人刘学荣说:“他平时话语不多,但工作能吃苦。”    

  这些90后的英雄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90后这个群体的时代印象,也在不断的丰富和饱满:他们不仅有着成长的叛逆,有着烦恼,有着个性,有着撒娇,有着坚毅,也有着值得时代托付的肩膀。英雄过后,《中国青年报》将90后一代称作“值得托付的一代”:

  “我们的‘90后’年轻人,特别是以有知识、有理想的大学生群体为典型代表,彰显出令人感佩的代际特征。这是一次次偶然却又必然的对‘90后’一代精神特质的悲壮证明,是三位青年英雄和他们的同伴对所有关注这一代青年成长的中华同胞的泣血承诺。

  “他们没有忘记这一代所应担当的社会责任,他们定能接过推动中华民族早日复兴的接力棒,他们是值得托付的一代。”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