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记者 陈文
“欢迎您来北京馆,祝您参观愉快!”在世博会北京馆里,常能见到一群不一样的“小白菜”。他们是来自北京的志愿者,大多经历过北京奥运会的志愿工作,而这次在上海,他们希望用曾经的经验,为自己的志愿者经历再添精彩的一笔。
张哥:辞去工作做志愿者
张哥名叫张凤东,今年57岁,是这次北京参博志愿者中的“老派”志愿者。之所以称得上“老派”,一是张哥的年纪,二是他当志愿者的“资历”——北京奥运、抗震救灾、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每次遇到重大的事件,张哥总是积极投身于志愿者的行列中去。现在,他甚至辞去了工作,将志愿工作当成自己的事业。
张哥的第一份志愿工作,是在社区内担任奥运宣传志愿者,自此之后,奥运期间他便在社区和赛场上都留下自己忙碌的身影。他业余爱好无线电,发起的天通苑业余电台,第一个与“5·12”地震灾区建立无线电联系;他曾驾驶旅行车行程8000公里,登上青藏高原,用个人电台向世界宣传北京奥运会。
有那么多的志愿经历,但这次的世博会志愿服务依然让张哥累得够呛。“志愿者服务不容易,和奥运那时候相比,这次服务的对象人数多、密度大,再加上有各国语言、各地方言,沟通起来问题也多,比起在家门口做志愿者累多了。”不过,在工作中张哥依然收获很多。他告诉记者,每次和一群大学生为主的年轻志愿者在一起,年龄和文化上虽然存在差距,却让他有更多的学习空间,不仅外语有了进步,自己个人的素质也有了提高,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就会想到自己是一个志愿者,都会有一种奉献精神在心中。
王超:“村官”身份来园区
在这群北京参博志愿者中,王超的身份很有趣——她是一个“官”。
不过,这个“官”很平易近人。作为一名刚工作一年的大学生村官,王超从农村基层服务的第一线,来到了另一个“基层”。用她的话来讲,两份工作的特点都是为人服务,区别在于在世博会的服务工作,面对着更多的人和更大的挑战,虽然累,但锻炼特多。
每个志愿者都有两个角色,既要在场馆内维护秩序,又要在团队内担任一定的职务。而王超的职务就是照顾大家的生活,为大伙张罗吃饭,买水果。每天早上,她和队员都要在7点起床,站上近12个小时后还不能休息,再忙队内的杂事。如此下来,两个脚底早就起了泡。“在单位的时候,工作相对比较清闲,平时把身体都怠慢了,一到这,一下就很紧张,虽然很疲惫,但却是欢乐的时候多。”王超告诉记者,在当志愿者时,最让自己开心的,就是阻止一些不文明现象时得到其他参观者的鼓励和支持。而通过种种辛苦,换来结识的朋友和锻炼的机会,是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