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记者 周凯 李芹
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注定将成为许多人生命中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志愿者显然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群人。“小白菜”、“蓝莓”、“小花菜”、“橙子”——是人们给他们取的可爱代号。他们中有老人、白领、学生,虽然身份不同、背景不同、年龄跨度大,却都有一个响亮的共同称号——“世博一代”。
从统计数字上来说,他们每个人或许只是志愿者大军的几十万分之一,毫不起眼。即便在出征仪式上,也只是电视镜头掠过的几十分之一秒。可是对于每一个“1”来说,都是克服了自己各种各样的实际困难,用各自百分百的真心投入世博服务。在人生的短短数十年,这或许是他们每一个人的难得记忆。可是正因为那么多的“1”,才能有如今庞大而令人感动的志愿者服务精神。而这种精神,相信在世博之后,会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因为,我们曾经都为世博服务过,曾经都是那令人感动的之一。
志愿者的付出成就了世博会的精彩,但在我们看来,志愿者还不能囊括“世博一代”的全体,每位参与世博的建设者、运营者、报道者、参观者,都在世博会中海绵般吸收最尖端的知识和理念,都在世博会中春笋般向上延展自己的文明与素质。就像美国、日本在世博会、奥运会后文明素质大大提升一样,中国也在期待类似的跃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我,都可能是“世博一代”的重要一分子,从而具备沉甸甸的历史意义。
这样一群在世博中成长、世博中历练的“世博一代”,必将把他们在园区里耳濡目染到的一切,春风化雨般延续到后世博时代的每一个晨昏。如此的一份公民责任与担当,才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题中之意。
本报从今天起开辟专栏 《世博一代》,讲述我们、城市、世博的精彩故事。开篇介绍杨浦区65岁的世博志愿者陆妙娣,通过她的故事,以点概面地反映出上海广大基层党组织、党员及社区居民无私奉献、积极参与,为举办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为城市的有序运行付出的极大努力与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