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4月6日消息:距世博会正式开幕还有20余天,但对于27岁的志愿者杨琦来说,他的“大考”早已开始。
3月中旬,和他一样担任世博会园区长期管理岗位的220名志愿者正式上岗,他们进驻世博园区开始熟悉环境、制定工作计划,协助组织方为即将到来的世博会试运营做好准备。以这群世博会志愿者大军中的“领跑者”为头,7万余名世博园区志愿者、13余万名城市站点志愿者已经被全部动员起来,整装待发。
相比近年来的诸多重大赛会,这支队伍还未上场,就已经在动员规模之大、参与人数之多、介入程度之深上创下多个“之最”。在世博园区内外、上海大街小巷,这支二十余万人的世博注册志愿者大军已经开始一路小跑。他们挟裹着腾腾热力,带动着全市领域不同、为数更多的志愿者,向着同一个目的地冲去——
“为奉献一场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贡献我们的服务与微笑,我们来了”。
学知识练技能,必修课
上海的春天,因为世博志愿者们的热情而升温。
时间长、来宾多、任务重、要求高。世博志愿者不仅给组织方提供了人力资源,更向世界展示了主办国和上海城市形象。为了不辜负这样的期盼,学习充电成了志愿者的头等大事。参加过培训的志愿者人人感叹 “世博会刷新了对志愿者的要求,仅仅做到会笑会指路远远不够,要学的知识太多了”。
学理论知识,医生出身的杨琦“开了眼界”。过去他认为做好志愿者,只要“做好本岗位工作,保持热情友善”就可以了,但在世博会上,志愿者不仅要了解园区规划和场馆设施,还要学习在大型活动环境下的工作技巧,
从纠纷调解到救护预防基本常识,都列入了志愿者必修课程。如果遇到游客抱怨、园区出现突发事件,志愿者都要有能力从容应对。这名学医的小伙子连连吐舌,“要学的东西比我学五年临床医学还要多”。
学待人接物,退休干部李砚华深有感慨:做志愿者看似光荣,但有时处理的都是琐碎小事。比如接电话看似容易,做好不易。按工作要求,对报名的志愿者,不管是否录取为志愿者候选人,都要电话通知到本人。但有的人留的电话号码是错的,有的人看到不熟悉的电话号码不是不接就是关机……李阿姨耐下性子,整理头绪,根据志愿者学生、白领、退休职工的活动规律,该什么时间打座机,什么时间打手机。经过调整,工作开展顺利多了。
学着做,做中学,在上海世博会志愿者论坛上,志愿者们利用休息时间互相交流世博知识、提问互助,进步显著。署名“奔跑的乌龟”的志愿者写道:“我爱世博会,这样的爱不是一种无需花费精力的享受,而是一门艺术,它需要知识和努力。”
传承志愿精神,再出发
一年前,还在复旦大学医学院读大三的韩佳颖就扎进实验室,提前准备起了毕业论文。
即便成绩优秀的她,提前准备毕业论文,也意味着自我加压。那时很少有人知道,她是在为世博志愿者生活暗暗蓄力。直到一年后的今天,韩佳颖如愿拿到园区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工作证正式上岗,并得以在本该埋头做论文时投身志愿者工作,同学们才明白她的苦心。
“多吃点苦没关系,哪怕是牺牲。”韩佳颖说,当时自己一心想的,只是来年能多留一些精力给世博。在她和她的同伴中,这样的“妥协”或“牺牲”几乎比比皆是。
“所有人都充满热情。”世博局园区志愿者部部长夏科家这样回忆志愿者招募时的感受。他至今记得,单在面试环节,不少白领就表示 “愿意为参与世博志愿服务而辞掉工作”;给他印象最深的则是北师大学生黎旺明。这个报考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的北方小伙在面试时说,“只要被录取,我愿意在上海租房九个月。”结果,他如愿以偿。
如今,招募已完成,长期管理岗位志愿者也已上岗,但“热情”依然在,它正随着世博的临近而持续升温。他们中,不少人参加过大型赛会的志愿者服务,甚至到萨拉戈萨亲临世博会。投身上海世博会,于他们而言即是“再出发”。
“因为当志愿者是会‘上瘾’的。”曾担任北京奥运会上海赛区志愿者的盛毅说,“鸟巢一代”的经历让他切身体会倾心奉献换来的快乐和满足,在北京的工作经历则多少能对世博有所助益。同样打有奥运“烙印”的万宵懿,也立志把鸟巢里的热情延续到世博园:“当奥运的荣耀‘归零’之后,我们应当重新出发。”
上海市民代名词,“志愿者”
起跑线上,几乎所有20万注册志愿者都在摩拳擦掌。但“出发”并不是他们的专利。更多人没有那一袭专门的志愿者服,却同样在志愿之路上出发前行。通过他们的手和脚,口和心,志愿精神正播撒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这是一种乐于付出的精神,体现在世博志愿者中,可以很耀眼。这个月的第一天,虹口区凉城街道刚竖起一面名为“志愿者风采展示录”的展示墙,并成立了车站南路世博志愿服务队,在社区内着手文明劝导、环境整治、治安巡逻。放眼望去,这样的团队、个人早已密布全上海。街头巷尾、地铁车站,随处可见的“红袖章”、“黄帽子”们或独行,或结对,让这个城市的环境一天天变靓、秩序一点点井然。而这,只是世博大幕拉开前的“预演”。
这又是一种责无旁贷的精神,在无声中让人感动。85岁的陈英和28名聋哑人组成的 “志强”聋哑人公交文明劝导队数年如一日,在紧邻世博园区的浦东凌兆路长青路口公交终点站,用温情微笑和无声劝导服务市民。在陈英翻译下,队长王益康打着手语“说”:经过多年演练,他们已为184天的“实战”做好充足准备。
“人人都是志愿者,处处都是世博园。”居委干部朱国萍如是说。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世博会宣传及媒体服务指挥部志愿者部部长马春雷则认为,一系列城市文明志愿服务活动已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在上海这座20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广为传播:今天在申城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里,人们看到可爱的“海宝”,也会看到微笑的志愿者。这是志愿者文化最直观的和这个城市最动人的景象。
200万城市文明志愿者,乃至2000万上海市民,都可以“志愿者”为代名词。在这个同样的名号下,没有年龄之分,也没有职务之别。就如梁启超所言,“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面对世博,每一个“志愿者”,都是一个热血少年。现在,这个少年已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