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志愿者:秀出当代沪上青年风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04日 15:02  世博网

  还有100多天,一届令人难忘的精彩世博盛会就将上演。上海与世博的携手将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着实令人期待。

  在2010世博年的大幕徐徐拉开时,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的一些普通市民。他们或是建设者、或是志愿者、或是动迁居民、或是即将接待八方游客的“世博人家”……每一个人都和世博息息相关,每一个人的行动都会为世博增光添彩,每一个“我想”都能呈现出这个城市的世博心愿。

  世博建设者:

  有机会我想当中国馆的导游

  从2007年12月进驻工地开始,夏正华和他的同事们便“忘”了节假日的存在。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关键词―――中国馆。

  两年多来,这些建设者把一切都奉献给了世博中国馆的建设,无论是连日的高温、暴雨、雷电甚至是不期而至的冰雹,这些都不会打断他们前进的步伐。作为一项特殊的工程,中国馆的工期紧、改变多,建设者也创造出了“边修改边规划、边补充边设计、边投入边施工”的操作方式,硬是加速赶工、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任务。

  在这些普通的建设者中,有的人虽已领了结婚证,却全身心地扑在工地上,结婚办酒一拖再拖。更有许多年轻人因为工程,连女朋友也顾不上谈。

  骄傲与自豪,是所有世博建设者的共同感受。“这一辈子,能造出世博中国馆这样的建筑,再苦再累,值了!”夏正华告诉记者,很多同事都保留下了自己与中国馆的合影,那是一种不能割舍的情感,一份令人激动的满足。

  但是,当中国馆已闪亮崛起、盛典即将开幕之时,很多人却可能转战他方。“干工程的就是这样,每次造好了,却没法多看两眼。”夏正华略带一些惋惜地表示,待到世博开幕之时,也许他们早已不在上海。“但是我们一定会找机会回来看看世博会,我会告诉亲朋好友们,这么壮观的建筑,就是我造出来的。”

  “要是有机会,我还想当中国馆的导游呢。”夏正华笑着说,“两年来天天泡在这里,相信应该没多少人能比我们这些造房子的更了解中国馆吧,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在我的心中。”

  世博动迁居民:

  想看看当年的“老家”

  2002年12月,上海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周家渡则是世博会中国馆的落户地,因此被称为“世博第一社区”。

  大多数居民家里没有厕所,每天要倒马桶;很多人家里没通自来水,用水要到公共水龙头去接……通过周家渡街道保存的资料记者得知,那时整个周家渡一片白墙黑瓦的矮房子,狭隘幽暗的老巷,长期弥漫着煤球炉的烟雾。每逢梅雨季节,居民们就得面临潮湿之苦。有线电视接不到这里,很多家庭装着自制的土天线,收着仅有的几个频道。

  2005年3月31日,周家渡街道第一批浦东世博动迁居民动迁签约启动。2006年6月,三林世博家园市民中心开始对外服务,居民们花1元钱就能在市民中心的空调房里看电影,花5元钱就能吃上一顿丰盛的午饭。2006年12月21日,三林世博家园最后一个区域居民拿到了钥匙,1万多户世博动迁居民全部搬进新居。

  从申博成功以来的7年多时间,世博社区经历了大动迁、大建设、大变迁,从社区的硬件设施到软件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记者了解到,这里已建成19个社区中心,各个社区每年举办活动100余场,市民参与超过10万人次。

  “等到世博开幕之时,我们这些居民都想着去看看‘老家’。”居民吴阿姨打趣地表示,在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或许就在那一个个斗艳的展馆下,那片土地就曾经是他们过去的家。

  世博志愿者:

  最想秀出当代沪上青年风采

  2007年特奥会、萨拉戈萨世博会……在新兴的志愿者服务行业,有着众多志愿服务经历的倪维宁算得上是“老资格”了。

  “我期待通过这次世博会,志愿者、包括其他参观者都能对志愿者工作有一个新的认识。”倪维宁认真地告诉记者,他希望大家都能认识到志愿者不仅仅是一个凭借善良和热心奉献的事情,更是一种工作,需要专业精神的工作。

  和很多志愿者的学生身份不同,倪维宁是一名上班族,还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兼职翻译和形象大使之一。尽管没有太多空余时间,但这次上海世博会,他准备再“投入地奉献一次”,向世界“秀”出上海当代青年的风采。

  “当志愿者可以让我感受到平时难以感受到的快乐,比如萨拉戈萨世博会期间,自己服务过的一个当地残疾老作家写来小纸条:‘倪,你是一个很优秀的志愿者,我们永远是朋友。’”倪维宁告诉记者,为了当好世博志愿者,自己早早就行动起来,在已经掌握的英语和德语之外,学习第三外语西班牙语,希望在上海世博会上做一名能跨越语言障碍的志愿者。

  采访的最后,倪维宁还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小秘密:“今年,我会去给一些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上课,讲述世博志愿者的故事和经历,培养志愿者精神从娃娃抓起嘛!”

  世博人家:

  希望外国友人爱上上海

  一早,阳光洒进家里,增添了一份惬意的味道。女主人陈洁拿着《饭店管理》一书正仔仔细细地看着,时不时还做着笔记。“世博年了,世博会的脚步又近了,我们的准备也进入了冲刺阶段。”陈阿姨告诉记者,长假三天,除了小辈来家里聚聚,大部分时间在为自己的“世博之家”动脑筋,“希望世博会,外国游客来了我们家,会爱上上海”。

  陈洁的家在临汾社区闻喜路555弄12号,200多平方米的复式房装修得十分有中国味道,八仙过海的瓷画、精致的中式茶具……不过家里的细节也有不少“洋味道”,吧台上漂亮的咖啡杯,露台上的烧烤炉。“家里就是要有家的味道,温馨但不失整洁。”陈阿姨坐在沙发上,脸上露出了淡淡微笑。

  走进房间,一张“祝您晚安”的卡片,使得原本普通的卧室就像宾馆房间一般正规。“各国都有自己的风俗,忌讳什么、讲究什么都要细细研究。”陈阿姨告诉记者,这些天一有空,就会认真翻阅《饭店管理》这本书,还会查询互联网资料,为各国宾客制定一套服务规范,这也将成为整个世博村的服务标准。

  外国游客来了,不仅希望住得舒服,同时也想感受中国的文化。经过再三斟酌,陈阿姨决定推出茶艺,“俗话说,客来敬茶。我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茶艺的基本动作,比如高山流水之类”。

  据介绍,元旦过后临汾路街道将对15户世博人家进行礼仪接待、英语对话、安全防范等方面的综合培训,并力争招募更多社区家庭加入世博人家,确保在世博会召开前街道世博人家达到60户。

  居委会干部:

  新年工作围绕世博展开

  “2010年最想做的事情,当然是去看看‘真实’的世博会!”一边说,范桂莲一边爽朗地笑起来。作为卢湾区五里桥街道的一名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她所在的铁一小区就在上海世博会浦西园区里。

  去世博园区看一看―――范桂莲的新年愿景看似和许多老百姓差不多,其实还多出了几份不一样的深情。位于鲁班路上的鲁班小区现有两栋高层居民楼,与世博会浦西园区仅一个停车场之隔。这里的居民,正时刻感受着世博会带来的变化。

  “向窗外一看,就能望见世博会。”范桂莲说,每天大家都忍不住往窗外瞧一瞧。中国馆、世博轴、各大别具特色的企业馆……她和居民们几乎是看着它们一天天“长大”的。“隔着窗玻璃看世博会,已经能感到它的壮观了。如果能近距离在其中感受,肯定是更加美妙的事情。”她笑着说,大家都企盼着到时候能走进世博会,让原本只嵌在窗玻璃里的美景变成眼前的盛会。“参与世博会,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荣誉。”范桂莲说,除了走进世博园区参观,宣传文明,也是另一种参与世博形式。“今年,我们会在园区出入口附近增设志愿者岗亭,小区百姓会轮流当志愿者,提醒往来市民、游客饯行文明……”她说到居委会新年的工作,几乎都围绕着世博展开。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