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世博执委会副主任:大芬村启迪城乡良性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 11:58  深圳特区报
上海世博执委会副主任:大芬村启迪城乡良性互动

游客在深圳馆参观8号作品《全球产业》集装箱现成物装置。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岑志利 摄

上海世博执委会副主任:大芬村启迪城乡良性互动

999块画板组成的巨幅油画大芬丽莎,让深圳馆面带迷人的微笑。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王小可 摄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叶志卫

  对大芬村案例的解读,就如人们对《蒙娜丽莎》神秘微笑的解读一样,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果。

  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最佳城市实践区国际遴选委员会秘书长周汉民对大芬村案例的看法是:“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深层次反映民生问题,具有人文内涵,而且体裁丰富,角度独特。”深圳选送了8个案例,有不少反映了深圳巨大建设成就,为何偏偏是大芬村被选中?今日下午,周汉民先生接受了本报特派记者的独家专访,解读了他对大芬村案例的看法。

  从全球113个案例中胜出

  记者(以下简称“记”):最佳城市实践区遴选执行了什么样的标准?

  周汉民(以下简称“周”):最佳案例的遴选主要遵行三个标准:第一,是不是具备了国际公认;第二,它们自身是否有价值;第三,它们能不能为后来者所仿效。因此,我们2007年在全球范围发起城市最佳案例的甄选活动,最后来自89个城市、涵盖了五大洲、包括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113个案例入围。我们国际遴选委员会非常认真,在2008年3月20日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在这113个案例中,按照“四大领域”和“三个标准”进行充分的遴选,最后有49个入围。

  这些案例现在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向未来展示城市发展的示范区。我们称之为实践,就意味这些案例是存在的,而不是虚拟的;它们是国际公认的,而不是国际争论的;它们是能涵盖未来生活发展方向的,而不是片面的。因此,上海“最佳城市实践区”入围的案例,非常值得人们认真思索其价值所在。

  启迪了城乡如何良性互动

  记:深圳曾经有多个案例落选,最后入选的是大芬村案例,这其中是什么原因?

  周:深圳大芬村案例是经过国际遴选委员会的几次遴选,最终才入围的。我想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在于深圳在改革开放前只是中国的一个边陲小镇,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成为今天拥有一千多万市民的朝气蓬勃大都市。坦率地说,这座城市的形成、发展、壮大,自身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人们来体悟。第二,深圳大芬村这个案例以小见大,说明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转轨,能在我们城市实践中形成一个案例。

  我想,这个案例本身首先是在一座城市的发展中如何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市民身上。其次是,当一个城市的市民,他开始的人生脚步是农民,从农民转变为市民到底应该有怎么的社会氛围、政策导向和价值路径?在这些方面,深圳这个案例是给世界一个启迪的。

  上海世博会的五大副主题,其中之一就是城乡互动。尽管今天全球67亿地球村民已经有一半住在城市,但是如何关注城市中的乡村和乡村的都市化,对中国来说特别有价值。我个人以为,大芬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启迪城乡如何良性互动。人的身份可变,但人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精神应当持续连贯,我以为这是大芬村给我们应有的启迪。

  大芬的发展任重道远

  记:大芬村的案例,是否具备一种普遍性呢?

  周:中国是一个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轨的历程。这个转轨的速度是前所未见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个人感觉,最实质性的工作只有一条,就是将城乡的各自优势充分展现,为农民转变为市民做多方面的准备。

  大芬村案例在这方面是个有益的案例,并没有说这个案例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我深信,这个案例本身的价值就告诉人们,转型是必然的,但是良性转型和良性互动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必须要对之充分重视,所以我们这个案例是有这样的价值,而不在于大芬村的农民可以临摹多少世界名画或者得到多大的经济效益。

  这个案例,说实在,文章还没有写完,大芬村如何从临摹名画到造就一大堆名画家,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记:您有什么建议?

  周:我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是,他们应当从本土的元素出发,从自身的经历出发,将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中国其实有许多的农民画家成了农村画的推动者和实践者,无论是天津的杨柳青木板年画,或者是上海的金山农民画。我强烈希望大芬村的村民们应该朝这方面转轨,临摹的历史终将结束。就像本届世博会一样,创新应该成为我们的主题。

  (深圳特区报上海5月5日电)

  链接:

  周汉民简介:周汉民现任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副主席,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上海世博局专职副局长,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