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沈轶伦
“它是民主社会,但依然受到等级制度影响;它是羽翼渐丰的核大国,但依然有40%的儿童营养不良;它有着历史悠久的反物质主义文化传统,却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印度人的女婿、英国《金融时报》记者爱德华·卢斯这样形容印度的“奇怪崛起”。犹如恒河一般,印度,同时包容着穷与富、慢与快、旧与新,各种看似矛盾的元素在这里被和谐包容,一切似乎在这里都有可能,一切又总能令人啧啧称奇。
昨天上海世博会迎来印度国家馆日。走近这个与我们毗邻而居的南亚大国,不仅感叹:除了《西游记》和宝莱坞歌舞,似乎我们对印度了解得太少。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所呈现出的,是一个难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的国度。
印度已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古典梵语文献,如《梵经》、《吠陀经》、《奥义书》和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等是全人类的瑰宝。印度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古老的土地上到处是历史遗迹。保存着佛祖舍利的古老佛塔、刻有法令的阿育王柱、铜匾和石碑散布在整个次大陆。
在古老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印度人却并不守旧,在新兴的信息技术工程领域和信息企业中,印度年轻人取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尊敬。拥有约12亿人口的印度的GDP增长率仅次于中国,但同时,印度的城市内,贫民窟和豪华度假村并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国内仍有3.5亿人是文盲的事实并存;富豪数量全球增长第一与3.18亿人连洁净饮用水也用不上,2.5亿人缺乏基本的医疗服务的现状共生。
这是一个多面的国度。如同它的街道上,高级轿车和被视为神圣动物的牛共享车道,如同它的居民们,在一片大陆上说着大约2000种语言。包罗万象是它的魅力所在,善于让不同的人和谐相处、善于在不同面貌之间寻求生存之道,这或许也正是印度馆此次将主题定为“城市与和谐”的原因所在,也是它未来的潜能所在。
早在建国之初,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向全国发表了一篇著名演说:“我们要将自由和机会给予普通大众、给予印度的农民和工人……要让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机构确保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能享有公正的待遇和充实的人生。”今天的印度政府仍然在努力履行尼赫鲁所做出的承诺。
印度从历史中积蓄出的无限可能,也将继续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风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