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扩张和人口膨胀,为世界各地城市都带来众多后遗症——如何消纳大量倾倒的垃圾,就是其中之一。
近日,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记者发现,加拿大蒙特利尔案例,在这点上和我们的城市生活如此相近。
但该市的圣-米歇尔环保中心(CESM)已经尝试,把一座城市垃圾填埋场,转变为当地最大的公园之一。由此,该案例曾获“绿色奥斯卡”——最适宜人类居住社区国际奖两个奖项。
如今,我市也已开展对杨府山垃圾填埋场的治理。从蒙特利尔到温州,如何修复这道城市伤疤正如一面镜子,一端是已获认可的国际实践;另一端,则是我们的本地化探索。
垃圾填埋:无法忽视的城市伤疤
蒙特利尔展区的电影放映厅内,720个小屏幕组成一个动态多媒体投影平面。根据放映内容,每块小屏幕都可以起伏活动,类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活字印刷表演。
配合这种有吸引力的科技,影片讲述圣-米歇尔环保中心的历史变迁:当地原是一座采石场,经过60年的石灰岩开采后,又做过30多年北美最大的垃圾填埋场。这一场地靠近城区中心,面积达2平方公里,相当于300个足球场。当该市决定对此进行生态修复时,这里已堆积了4000万吨、70米深的垃圾。
在展示治理成就之前,影片向参观者揭示这道城市伤疤,似乎传达出一种警示:如果城市发展不能协调生态保护,那么无论在后期修补上取得何种成就,我们都将付出更大代价。
和圣-米歇尔环保中心类似,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曾是温州市区最大的垃圾填埋场,也是杨府山五大臭源之一。该填埋场建于1994年,规划用地171.6亩。在修复以前,这里总共填埋170多万立方米垃圾,平均填埋深度15米,最高堆高24米。由于采用简易填埋,垃圾场对当地土壤、大气和瓯江水域造成污染,对周围居民生活也带来影响。
生态修复:安全优先的环境技术
环保中心的修复工程,涉及3个安全隐患:大量垃圾堆积会产生沼气逸散;垃圾渗出液可能渗出地表,同时雨水也会渗入;各类垃圾混杂填埋,导致垃圾层结构不稳定。
为此,整个工程采用称为最终覆盖的关键性技术。该项目景观设计师玛丽-克劳德·玛希柯特女士对此解释,在最底层的垃圾上,首先覆盖石块、水泥;再从下往上依次铺设排水层、无纺土工布层、沙层、防渗透保护土层、保护土层、植物土壤和堆肥层。其中,最地表一层将种植植物。
而作为一项创新生态修复工程,对人和环境是否安全至关重要。为此,蒙特利尔制订严格的环境跟踪计划。整个监测网络由160多个站点构成,可以实时显示土壤沼气含量等指标。跟踪监测将持续到2036年,届时,据整个环保中心建成并完全开放已过去16年。
在温州,2007年底,我市正式开始修复杨府山垃圾填埋场。所采用的关键技术和圣-米歇尔环保中心相似:把垃圾山打包、封装在一个封闭空间,再进行生态处理。今年,将完成终场覆盖和生态恢复。
采用这一技术,正是考虑到对周边居民和环境安全的影响。而蒙特利尔采取的严格环境跟踪计划,对今后我市处理类似问题具有值得借鉴的意义。
变废为宝:最大化利用的垃圾
再生和可持续利用理念,贯穿于圣-米歇尔环保中心修复过程中的诸多实践。
中心在垃圾层打下375口采集井,并用21公里长的管道连接,将垃圾产生的沼气输送到加斯蒙发电站。这样,利用沼气发电每年能产生23兆瓦的电量,可供周边1.2万户居民使用1年。
中心还将垃圾产生的渗出液抽出,经空气压缩后,输送到指定地点进行净化,再将经过初次净化的污水送往处理厂。
类似的循环利用例子,玛希柯特信手拈来:最终覆盖所需的土石和水泥,来自该市拆迁、建设工地;中心收集全市1.8万吨落叶,制作成8千吨堆肥,不仅作为最终覆盖的地表层,以免对适宜耕种土壤的使用和对周边农用土地的破坏,还将它们分送给蒙特利尔居民种植花木……
对垃圾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杨府山垃圾填埋场修复同样采取针对性处置:采用抽气井收集、导排沼气;对渗滤液初步处理后,要达到污水处理厂进水标准等。
在这一过程中,变废为宝的探索,我们也已开展: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东庄、临江(一期)、永强等垃圾发电厂。蒙特利尔案例能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正是在于提供垃圾再生利用其他途径的前车之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