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蒙
昨天上海世博会迎来乍得国家馆日。乍得位于撒哈拉沙漠的南端,因为乍得远离海洋,且国土大部分属沙漠气候,一年到头的烈日与沙尘考验着人类的承受力。漫漫历史长河中,乍得因严酷的环境,被外界称为“非洲死亡之心”。
1960年独立后的很长时间里,乍得的贫穷令人难以想象,没有电力,没有加油站,没有网络和通信,大多数城市也没有一间像样的房子,只有土坯房与茅草顶在树林间显现出来。
1970年代,乍得的多巴盆地率先发现石油。不过,由于连年冲突,乍得没有资金与实力去开采这些石油,同样也没有办法把石油运出去。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2000年才发生巨大变化,当时世界银行同意给乍得42亿美元援助,修建连接多巴通往喀麦隆的石油管道,以通过石油贸易增加乍得税收收入,抵抗贫困和疾病。自此,乍得这个昔日的贫穷国家一跃而成为新的投资热土,世界石油巨头相继进入,几年前开始,中国公司的身影也出现在浩浩荡荡的开发大军中。
所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虽然在世界石油出产国中,乍得的产油历史非常短,但石油给乍得带来的帮助却很及时。乍得目前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亿桶,潜在储量10亿—20亿桶。更为吸引人的是,乍得每年探明的储量仍然在以10%的速度增长。同时,与中东、南美、中亚等传统石油产区相比,非洲采油成本也比较低。
在百废待兴的乍得,要发展的产业实在太多。拥有石油带来的财富后,怎么把这些财富变成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是目前乍得政府最关注的问题。过去,乍得是一个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国家,无论通讯、信息技术等新兴行业,还是电力、化工等重工业都缺乏相关技术。所以乍得希望通过本届世博会的展示,介绍国家的发展规划,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
在乍得的石油领域,中国是后来者。2003年,中乍石油项目合作的大幕才拉开。但是,乍得对中国的石油企业表现出了特有的热情。据了解,在乍得,相对于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中国企业更受欢迎。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有很多改善当地医疗、教育、科技、基础设施的举措,在合作过程中,乍得人能够感受到中国想帮助乍得脱贫的良好用意。此外,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乍得新兴产业的投资,有效促进了乍得的经济增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