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科特迪瓦:告别象牙的新海岸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09日 08:16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 徐蒙

  昨天,西非国家科特迪瓦迎来国家馆日。1986年前,科特迪瓦为世人所熟知的名字是“象牙海岸”。而今,这个曾经以象牙交易闻名的国家,踏上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大象好比科特迪瓦的历史图腾。在科特迪瓦的国徽中心,就有一只非洲大象头。作为世界足坛的一支非洲劲旅,科特迪瓦国家队的精彩表现常常被称为“大象起舞”。这些足见大象在当地的重要性。科特迪瓦地处非洲西海岸,接近几内亚湾,是非洲象理想的栖息地。欧洲殖民者来到此地后,发现大量的象群和珍贵的象牙,象牙交易带来巨大财富,欧洲人喜出望外,将这片土地命名为“象牙海岸”。

  “象牙海岸”的国名一直沿用到1986年,这是世界上极少数直接用带有实际意义词汇命名的国家。多年来各个国家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象牙海岸”,导致该国的国名没有统一的拼写标准。1986年,象牙海岸向联合国申请将国名定为科特迪瓦,即法语版本的 “象牙海岸”。

  事实上,早在改名之前,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早已不依赖于象牙。随着人们的滥捕滥杀,非洲象群的数量急剧减少,一方面象牙产量降低导致象牙业难以维系,另一方面当地人也意识到象牙业的残酷,发现大象减少给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的破坏。

  最初的产业转型在殖民时代就已萌芽。在法国殖民者的统治之下,刺激出口是当时科特迪瓦的主要目标。于是咖啡、可可、棕榈等作物被种植在海岸地带,三分之一的可可、咖啡、香蕉园被法国殖民者所控制,而令人憎恶的强制劳动制度变成了经济的基础。

  费利克斯·乌弗埃·博瓦尼成了科特迪瓦的独立之父。1944年他组织可可农成立了该国的第一个农业公会,他们招募移民工人在自己的农田工作,以抗衡偏袒法国种植园园主的殖民政策。

  1960年取得独立时,科特迪瓦的经济发展达到顶峰,成为当时法属西非最繁荣的地方。科特迪瓦鼓励出口,政府给予农民优惠的价格以进一步刺激出口。当地咖啡产量显著增加,使科特迪瓦成为仅次于巴西及哥伦比亚的第三大咖啡出口国。到了1979年,科特迪瓦成了世界最大的可可出口国,也成为非洲主要的凤梨及棕榈油的产国。如此的繁荣景象被世界称为“科特迪瓦奇迹”,该国平均每年将近10%的经济增长率维持了20年,是非洲非产油国家中最高的。

  上世纪80年代以后,因为干旱和世界经济不景气,依赖农产品出口的科特迪瓦受到不小打击,奇迹时代结束了,科特迪瓦人也在不断思考新的发展方向。目前科特迪瓦正处于政治稳定、经济平稳发展阶段,政府鼓励基础设施、运输、住房、电力、碳氢、信息和通讯新技术等诸多新领域的投资,希望从农业大国走上现代化道路。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