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美国馆三部影片反映普通民众美国精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30日 09:09  新闻晨报

  6月初,在中国做了很多年公关的Martin Alintuck马文涛,从美国馆的传播总监晋升为美国馆总裁兼CEO。这几天,为了7月2日的国家馆日,之前就忙碌无比的他,忙得更加昏天黑地。

  晨报世博记者 董韵怡

  最大挑战:让游客舒适安全观博

  好不容易在前天黄昏时分约到宝贵的采访时间,原以为他一定来去匆匆,快问快答。不想,拿到记者的名片,他居然蹦出了几句发音还挺标准的上海话:“侬好,我阿是上海宁。”记者笑答:“对呃,侬是新上海宁。”“勿对,我勿是新上海宁,是老上海宁。”马文涛连忙摇头纠正了记者。作为一个到中国“插队落户”了十几年的“洋知青”,马文涛不仅在中国找到一片事业的天空,也的确攒了不少做资深上海人的资本。

  如果说美国馆的筹建过程和“拥抱挑战”这个场馆主题不谋而和,那新任总裁兼CEO马文涛的工作,就是“见证下一个新挑战”的真实写照。“在美国参加世博会的历史上,这次上海世博会的大规模,使我们要面对7000万的观众,还要确保提供给他们一个舒适、安全的参观环境,是个挺艰巨的任务。”谈到美国馆的最大挑战,马文涛如此总结。

  “不过,目前来看,我们做得还不错。”马文涛略显得意,“排队、入场、表演,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顺利,场馆也很受欢迎。在场馆运营的关键环节上,我们还没出过任何纰漏和岔子。”这样的顺畅,对经历过艰难起步的美国馆来说,颇有点否极泰来的味道。马文涛说,每天早上他从世博村坐公交来馆里上班,看到游客在园区的背景音乐中,一路小跑进入园区的场景,让他深受鼓舞,十分兴奋。

  美国精神:这种感悟超越肤色信仰

  作为一个普通的美国人,马文涛是如何评价那三部影片所展示的美国精神呢?马文涛说,他个人最喜欢《花园》,因为它非常感人,意味深长。“美国馆不是在告诉你什么是美国精神,而是呈现给你很多东西,让你自己去感受什么是美国精神。《花园》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没有对白,而是通过音乐和画面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进展,给观众无限想像和体会的空间,但这种心灵上的震撼和共鸣,超越了任何表达工具。”马文涛强调,“因为这种无声,恰恰是最好的国际语言。超越肤色、信仰等不同,让大家都能有一样的感悟。‘美国精神’不只是美国的特殊产物,它和其他国家都能分享这种共同语言。”

  记者很好奇,三部影片中所反映的“美国精神”是否代表着普通美国百姓的价值观?“我想的确是这样的。”马文涛回应得平静而坚定。

  马文涛曾就职于美国麻省州长办公室和加利福尼亚州教育部门,并在媒体关系和前期策划上协助保罗·汤格斯议员参加1992年美国总统的竞选。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涉足公共关系行业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开启了一段非比寻常的公关公司任职经历。

  来中国的这几年,马文涛已经完全把自己看成一个中国人。他喜欢在中国各地旅游,拍了很多写实主义照片,风格独树一帜,绝大多数都在用色彩记录着这位美国人同中国乡村老太和娃娃们之间的光景。照片中的老太们往往三两成群,笑容可掬地坐在后面的石台子上,马文涛则和娃娃们抱作一团,蹲在她们的前方。生活中,马文涛觉得和身边的普通中国百姓很谈得来,因为他喜欢中国的平民文化。“我想我上辈子一定是个中国人。现在,我是个老上海宁。”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