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老城区打造“人文名片”
2010年6月17日 A1叠08:世博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作者:李一能
□晚报记者 李一能 报道
利物浦曾是英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全世界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之一,但这一切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成为过去,现在这座城市最为世人所知的,可能只有甲壳虫乐队和它的足球。曾经的繁荣给这座城市留下许多老建筑,在城市发展和保护历史遗产共存的问题上,利物浦给出了自己独特的答案:让老建筑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使其成为一张人文名片。
利物浦的复兴之路
始于1208年英王约翰的一纸号令,兴于新大陆贸易与工业革命,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的轰炸,这就是利物浦800年来的兴衰简史。
上世纪80年代,这座已经衰败的港口城市前景看上去非常暗淡,大量工商企业撤离,居民数量以每年15000人的速度在减少、高失业率、破旧的街区和衰退的经济几乎成为利物浦的代名词。
利物浦人并不愿让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上世纪90年代,这座城市开始走上复兴之路,在老旧的城区上,利物浦开始了它的现代化改造。
“利物浦是一个正在走向复兴的城市,但在发展之中我们也遇到了问题。 ”利物浦案例馆负责人奥利佛·早川说,多如牛毛的老建筑遍布城市每个角落,它们代表着利物浦的过去,如何让这些老建筑和城市发展共存?利物浦并不准备一拆了事。
让老建筑为社区服务
此次利物浦案例馆的承办方——一个名为“利物浦视野”的组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政府资助下,着手做城市复兴的整体规划。在馆中播放的3D电影,向参观者讲述着他们的城市改造理念:并非大拆大建、推倒重来,而是利用利物浦原有的文化积淀,强调增加城市开放空间,以更宜居的环境让人们回归,来带动整体经济的复苏。
一个案例是投资11亿英镑的“利物浦一区”,一个15万平方米的“购物天堂”。它的原址是一片早已废弃的破旧建筑。“利物浦一区”在规划之初,就决定充分利用原先的街道格局,建起崭新的现代化风格的网格状街区。
利物浦模式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利用城市优势,甲壳虫乐队是利物浦的骄傲,为了打造这张城市名片,许多老建筑被修缮一新后成为了 “甲壳虫之旅”中的一环,游客可以通过走访这些老建筑,追寻甲壳虫乐队的足迹。
老建筑中加入人文元素
在奥利佛看来,利物浦和中国许多城市都非常相似,正在历史保护和城市发展中寻找平衡。“我在中国一些城市看到,一些老建筑被拆除了,还有一些被保护了起来,但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奥利佛说,他对保护历史建筑的建议是,既要保留建筑,也要保存原有的生活状态。
“一些老建筑以前可能是民居,但改造后成了酒吧或餐厅,虽然建筑留下来了,但原有的精神不存在了,这些地方的消费通常很高,本地人是不会去的。 ”
奥利佛说,在利物浦,老建筑被改造后虽然也有促进旅游的考虑,但主要还是为当地人服务,旅游者在参观这些老建筑时不会有 “只是一个漂亮外壳”的感觉,因为这些建筑依旧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在参观建筑的同时,更多的是在领略人文气息。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的确有难度。”奥利佛表示,他调查过,旅游者更愿意去看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并非亲自去体验,在改善居民生活与保留老社区原有人文气息的问题上,仍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