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馆:“会呼吸”的展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2日 11:49  南方日报
日本馆:“会呼吸”的展馆

 

日本馆外观。

  以高科技著称的日本馆自开馆以来就备受游客追捧,很多游客宁可等候三四个小时,也坚持要入馆参观。日本馆馆外覆盖超轻的发电膜,采用特殊环境技术,是一幢“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对环境友好的建筑”。馆内通过实景再现和影像技术,展现2020年的未来城市生活,介绍日中两国的文化渊源、与自然共生的日本人生活、充满活力和时尚的日本当代城市、为解决水资源和地球环境问题而开发的先进技术,以及守护自然的市民活动。

  展区扫描

  三大展区融合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

  日本馆爱称“紫蚕岛”,为什么取如此特别的名字?每个游客在进入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紫色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代表高贵的颜色,同时,淡淡的紫色极其接近日本馆建筑外观的色调;蚕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从蚕茧中抽取蚕丝、制成丝线、织成丝绢的工艺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种“联接”的象征。神秘的“紫蚕岛”召唤着大家进入,去“抽丝剥茧”,发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这一爱称也体现了日本馆所要传递的信息———面向未来,树立远大理想,永远成长与发展下去。

  馆内讲述了一个拯救朱鹮的故事。朱鹮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圣鸟,朱色也是日本人民十分喜爱的颜色,更被用作日本馆馆标“微笑相联”的“笑脸”色调。然而,虽然日本人民对朱鹮寄予厚望,希望将其定为国鸟,遗憾的是,这种鸟儿在日本却濒临灭绝。日本民族浓郁的朱鹮情结,是否会在万般无奈中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日本馆的展示空间由三个主展示区域构成,按照时间的流转顺序,依次为“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获得了什么?

  拯救朱鹮的故事需要铺垫。参观者进入“过去”展区,一切都在巧妙安排中。

  朱鹮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如今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所剩不多,中国的朱鹮也失踪多年。只是近年来,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使得中国的朱鹮野外种群逐渐走向复苏。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日本时,也将朱鹮作为友好馈赠,小小的鸟儿成为连接中日的桥梁和纽带。

  在“过去”展区里,这种纽带的联接又再次化为一种惊喜。参观者从一楼带屋顶的等候区域进入,穿过一条长约25米的细长展示通道,随后乘坐自动扶梯直达高12米的最顶层展示空间。你会发现代表中日友好的“连接的惊喜”正是这一展区的主题。

  蜿蜒起伏的带状屏幕让人驻足、欣赏、领略,宛如美丽画卷,铺陈的是“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逐渐得到演变,并传承至今”。通过日本著名的“西阵织”,也就是京都市西北部的丝织物生产中心区域等展示,参观者可以一览古代日本织工的聚集地,欣赏到华丽高贵的织品,看到中国技术在日本的传承,以及技术在得到艺术升华后形成的新工艺。

  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在日本衍生出新的文化,作为日本文化沉淀下来打造出一个特有的世界。参观者仿佛亲眼见证了发生在过去的一幕幕盛大场景,情深意长,仿佛一篇歌颂中日友好的史诗。

  现在,面临着什么?

  到达顶层展示空间后,参观者可以眺望到整个椭圆形空间的全貌。在这里,策划者充分利用了这一开阔的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可以通过各个展示区间外壁做成的屏幕,欣赏到展现日本一年四季生活的宜人场景;日式房间内陈列的折扇画、屏风画和喜闻乐见的动漫,领略日本人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观。

  与此同时,当人们转入“现在”展区时,一个问题也适时地出现在脑海里,朱鹮为什么会从自然世界中消失?

  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污染?人为捕杀?

  很难说哪个原因直接导致了朱鹮灭绝,但以上原因可能都脱不开干系。

  在展示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北极冰帽、高山冰川正在融化。人们向地球环境中排放了过多的碳氧化物。全球正在变暖,还有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烧毁,使得物种不断消失。而在城市中,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水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都一一摆在我们面前。

  “现在”展区以“从知识的联接到心灵的联接”为主题,生动讲述了以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仿佛发出一种声音:珍爱自然和生命!

  结尾处,人们正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研究:努力开放水净化技术对应水资源问题;努力研究能源技术,甚至将日本馆本身打造成“会呼吸的展馆”来表现人类怎样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还有大显身手的机器人秀……

  未来,期待着什么?

  当人们齐心协力,让解决问题的潜在技术应运而生后,朱鹮是否重归了蓝天?步入第三展区,谜底即将揭开。其实,参观者早已心知肚明,有了心灵连接、关爱未来的心愿,就一定能结出硕果。只是这个揭开谜底的过程被策划得出乎意料、精彩异常。

  “未来”展区由两个剧场空间构成,分别可容纳500名观众。在第一个剧场里,参观者将看到改变人类同地球关系的因素———科技革命。观众将身临其境地体验正在研发中的最新技术的活力,同时,耳边传来的是对朱鹮赞颂的日本传统歌曲。结合了戏剧、音乐、舞蹈,以及大量多媒体手段,朱鹮的故事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完美演绎出来,震撼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最终,随着鲜艳夺目的色彩,优雅舒缓的飞行姿态,“吉祥之鸟”朱鹮再次飞回来。朱鹮的重生也在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心满意足,对拯救朱鹮的喜悦之情还挂在脸上,参观者还可去另外一个主题剧场。这是个日本传统木结构得到很好运用的剧场。这里将上演由日本著名舞台导演和音乐家创作的歌曲、舞蹈和最新影像技术交相辉映的音乐剧。中日表演者欢歌笑语,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交互装置,共同庆祝朱鹮的重生。

  离开剧场,余音袅袅,一个小时的参观让每个人都意犹未尽。参观者将在肩负未来使命的儿童们的笑颜中告别日本馆。每个人脸上真实的笑颜也将同馆标“柔和曲线勾勒出的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笑脸”叠印在一起。

  日本馆爱称“紫蚕岛”,为什么取如此特别的名字?每个游客在进入前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紫色无论在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代表高贵的颜色,同时,淡淡的紫色极其接近日本馆建筑外观的色调;蚕在中国是长寿的象征,从蚕茧中抽取蚕丝、制成丝线、织成丝绢的工艺也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它是中国与日本之间一种“联接”的象征。神秘的“紫蚕岛”召唤着大家进入,去“抽丝剥茧”,发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这一爱称也体现了日本馆所要传递的信息———面向未来,树立远大理想,永远成长与发展下去。

  馆内讲述了一个拯救朱鹮的故事。朱鹮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圣鸟,朱色也是日本人民十分喜爱的颜色,更被用作日本馆馆标“微笑相联”的“笑脸”色调。然而,虽然日本人民对朱鹮寄予厚望,希望将其定为国鸟,遗憾的是,这种鸟儿在日本却濒临灭绝。日本民族浓郁的朱鹮情结,是否会在万般无奈中化作一声悠长的叹息?

  日本馆的展示空间由三个主展示区域构成,按照时间的流转顺序,依次为“过去”、“现在”和“未来”。

  过去,获得了什么?

  拯救朱鹮的故事需要铺垫。参观者进入“过去”展区,一切都在巧妙安排中。

  朱鹮过去在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曾有较广泛的分布,如今在其他国家早已绝迹,日本所剩不多,中国的朱鹮也失踪多年。只是近年来,经过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使得中国的朱鹮野外种群逐渐走向复苏。中国领导人在出访日本时,也将朱鹮作为友好馈赠,小小的鸟儿成为连接中日的桥梁和纽带。

  在“过去”展区里,这种纽带的联接又再次化为一种惊喜。参观者从一楼带屋顶的等候区域进入,穿过一条长约25米的细长展示通道,随后乘坐自动扶梯直达高12米的最顶层展示空间。你会发现代表中日友好的“连接的惊喜”正是这一展区的主题。

  蜿蜒起伏的带状屏幕让人驻足、欣赏、领略,宛如美丽画卷,铺陈的是“以遣唐使时代为中心,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逐渐得到演变,并传承至今”。通过日本著名的“西阵织”,也就是京都市西北部的丝织物生产中心区域等展示,参观者可以一览古代日本织工的聚集地,欣赏到华丽高贵的织品,看到中国技术在日本的传承,以及技术在得到艺术升华后形成的新工艺。

  由中国传入日本的文化,在日本衍生出新的文化,作为日本文化沉淀下来打造出一个特有的世界。参观者仿佛亲眼见证了发生在过去的一幕幕盛大场景,情深意长,仿佛一篇歌颂中日友好的史诗。

  现在,面临着什么?

  到达顶层展示空间后,参观者可以眺望到整个椭圆形空间的全貌。在这里,策划者充分利用了这一开阔的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可以通过各个展示区间外壁做成的屏幕,欣赏到展现日本一年四季生活的宜人场景;日式房间内陈列的折扇画、屏风画和喜闻乐见的动漫,领略日本人与自然共生存的自然观。

  与此同时,当人们转入“现在”展区时,一个问题也适时地出现在脑海里,朱鹮为什么会从自然世界中消失?

  环境的恶化?全球变暖?水资源的污染?人为捕杀?

  很难说哪个原因直接导致了朱鹮灭绝,但以上原因可能都脱不开干系。

  在展示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北极冰帽、高山冰川正在融化。人们向地球环境中排放了过多的碳氧化物。全球正在变暖,还有人类对森林过度的砍伐烧毁,使得物种不断消失。而在城市中,人口向城市中心聚集,水源不足、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都一一摆在我们面前。

  “现在”展区以“从知识的联接到心灵的联接”为主题,生动讲述了以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仿佛发出一种声音:珍爱自然和生命!

  结尾处,人们正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研究:努力开放水净化技术对应水资源问题;努力研究能源技术,甚至将日本馆本身打造成“会呼吸的展馆”来表现人类怎样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问题;还有大显身手的机器人秀……

  未来,期待着什么?

  当人们齐心协力,让解决问题的潜在技术应运而生后,朱鹮是否重归了蓝天?步入第三展区,谜底即将揭开。其实,参观者早已心知肚明,有了心灵连接、关爱未来的心愿,就一定能结出硕果。只是这个揭开谜底的过程被策划得出乎意料、精彩异常。

  “未来”展区由两个剧场空间构成,分别可容纳500名观众。在第一个剧场里,参观者将看到改变人类同地球关系的因素———科技革命。观众将身临其境地体验正在研发中的最新技术的活力,同时,耳边传来的是对朱鹮赞颂的日本传统歌曲。结合了戏剧、音乐、舞蹈,以及大量多媒体手段,朱鹮的故事通过音乐剧的形式完美演绎出来,震撼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最终,随着鲜艳夺目的色彩,优雅舒缓的飞行姿态,“吉祥之鸟”朱鹮再次飞回来。朱鹮的重生也在告诉人们: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和平、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心满意足,对拯救朱鹮的喜悦之情还挂在脸上,参观者还可去另外一个主题剧场。这是个日本传统木结构得到很好运用的剧场。这里将上演由日本著名舞台导演和音乐家创作的歌曲、舞蹈和最新影像技术交相辉映的音乐剧。中日表演者欢歌笑语,伴随着生动有趣的交互装置,共同庆祝朱鹮的重生。

  离开剧场,余音袅袅,一个小时的参观让每个人都意犹未尽。参观者将在肩负未来使命的儿童们的笑颜中告别日本馆。每个人脸上真实的笑颜也将同馆标“柔和曲线勾勒出的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笑脸”叠印在一起。

  展馆亮点

  多项最新尖端技术亮相

  节能环保

  日本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中国2010世博会标志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实现高效导光、发电;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

  每天35场音乐剧

  在日本馆,专门辟有一座可容纳500名观众的传统木制剧场。在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世博会期间,这里每天都要上演大约35场反映日中友好和日中共同拯救朱鹮活动的音乐剧。音乐剧大约20分钟一场,由三组演员循环演出,半年累计演出6400多场。

  从遣唐使看起

  参观日本馆,首先会看到遣唐使、鉴真东渡等一系列反映日中两国源远流长交往历史的展示。这些由一位位历史先驱用心灵和信念写就的传奇,历经千余年,仍然拥有激荡人心的力量,在日中之间呼唤着“和”与“信”的回音。

  国宝级丝织艺术回娘家

  西阵织被称为日本的国宝级丝织艺术,在日本已有1200年历史。这种编织物利用各种颜色的丝线和金线来编织,由此编织出来的锦缎因为艺术价值极高而闻名于世。这门艺术便是在中国宫廷编织技术上演变过来的。在15到16世纪期间,中国端庄文雅的宫廷编织技术,包括金线、银线编织技术传入了日本。如今,纯手工的西阵织品依然是华贵与身份的象征。西阵织,2010年将在上海世博会日本馆里“回娘家”。

  机器人“乐手”拉响小提琴

  参观者将能够体验未来的各项技术,如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推出的搭载超高清及超望远功能的“万能相机”,它能够在拍摄视频的同时,识别笑容后自动进行摘拍;还有提供“看护及医疗援助”、“家政援助”的伙伴机器人,以及拥有娴熟揉弦、拉弓技巧的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

  文字整理/蔡莉莉

  (来源:世博会官网)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