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德国馆:不能“为科技而科技”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10日 14:13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德国馆:不能“为科技而科技”

  我们不会单纯“为科技而科技”,毕竟更美好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特约撰稿胡苏敏 | 上海报道

  “长期以来,德国文化一直被外界认为严谨刻板,活跃不足。这一次我们想告诉大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德国馆新闻部经理孔然蒂(Marion Conrady)说。

  德国馆的主题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词––––“和谐城市”。“在求新与存旧、创新与传统、城市与自然、集体与个人、工作与休闲之间都能达到平衡。”德国馆创意总监何德林(Peter Redlin)说,“每一个参观者都会在其中找到共鸣。”

  镇馆之宝“动力之源”

  德国馆由四个外形奇特的建筑镶嵌而成,建筑主体托在175根钢桩的支架上,就像悬浮在空中。

  “这种多角体造型是负荷力、承载力、托靠力以及支承力巧妙互用的结果。这也是一种譬喻,各部分间的共同作用,构成了和谐都市。”孔然蒂说。

  场馆外壁则是一种特殊的银色薄膜,白天可以减少紫外线的照射,夜间则可用作灯蓬,为展馆照明提供便利。1.2万平方米的薄膜由一种特殊材料制成,将来都可在拆卸之后改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购物袋。

  高科技是整个德国馆给人的最深印象。不仅外观,展示内容也处处显示出德国在科技方面的前沿位置。例如,创新工厂区域展示的是有机光电池、近海风力发电、零废气排放的交通工具等核心技术;另一间被称为“储藏室”的空间则在高至屋顶的大木架上陈列着德国著名的发明:双立人专业刀具组合,Kokua公司的儿童木质旱冰鞋,Otto Bock保健公司的微处理器控制的假肢。

  甚至德国工作人员的制服也是可以全部降解的。世博之后,这些T恤衫将被填埋在德国馆的地下,为世博园的树木提供养料。

  最能体现德国科技水平的部分是展馆的核心展览“动力之源”。在展馆的最后一部分,参观者将被分散到围绕大厅的三层回廊上,观看大厅中心悬挂的一个直径三米的金属大球。

  “动力之源”是由德国斯图加特大学专为世博会设计的“镇馆之宝”,算上招标、设计、测试过程,整整花去设计团队两年半时间。

  球体设计中运用了许多目前世界上最高端的技术。其中的最神奇之处在于,它可以将参观者的鼓掌、欢呼声转化为动力,影响金属球体甚至整个空间。随着人们发出的呼喊,1.2吨重的大球会根据两侧声音的大小,开始左右摇摆,哪边的呼喊声大,互动球向那一边的摇摆也更为剧烈。同时,由于球体表面安装了40多万根发光二极管,球体会在摆动过程中呈现出各种画面、色彩,并且会倾向声音大的方位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当大球到达最高点时,将从摆动变为圆周运动。此时,球体会不断闪现出出笑脸、足球、绿树等等影像,在这些图形的组合里,参观者最终发现:合众人之力,可以建立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

  据德国展区总代表迪特马尔。施米茨介绍,这颗金属球有“城市心脏和脉搏”的寓意。意在通过观众互动,表达“人心齐、泰山移”的理念。

  现代化的城市不一定是美好的城市

  科技一直是德国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个国家曾向世界贡献了阿司匹林、火箭技术、量子物理学、柴油发动机等重大发明;20世纪的前30年里,这一个国家就诞生了15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和10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2000年,当德国举办其本土的第一次世博会时,他们将主题设置为“人类。自然。技术”,除了展示技术发展,还着力强调应如何借助技术的力量与自然和谐共处。

  10年之后的上海世博会,德国人进一步展示出,光有高科技是不够的,现代化的城市不一定是美好的城市。

  在德国馆内,通过三维技术展示了很多德国的自然风光与名胜古迹,如萨克森州的易北砂岩山脉、勃兰登堡门、新天鹅堡等。

  沿着坡道上去,观者将穿过一段红灯闪烁的隧道。多媒体效果令人仿佛置身于某个真正的德国城市:火车、汽车、公交、步行者、滑板少年,一一从身边经过。

  隧道末端是令人惊艳的海底世界。伴着水声、气泡、天光,参观者突然乘电梯一跃而上至海平面之上,整个汉堡海港的景色尽收眼底。蓝天、阳光、海鸥、游鱼,随着港口特有的喧嚣声在观众面前舒展,远处的音乐厅、科技中心和企业大厦,显示出创新与存旧的融合。

  “作为设计者,我们通常需要利用各种高科技来创造体验效果,但我们不会单纯‘为科技而科技’。”何德林说,“毕竟,更美好的生活是最重要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