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馆主创人员谈创作:用创意讲述深圳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 12:10  深圳特区报
深圳馆主创人员谈创作:用创意讲述深圳故事

游客在深圳馆参观13号作品“深圳·中国梦想实验场”。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岑志利 摄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梁 婷

  先锋导演牟森,世博会开幕前两天还在埋头剪辑深圳馆的片子《深圳面孔》;青年建筑设计师孟岩,除了全程策划深圳馆方案外,深圳馆开放以来他更是成了事无巨细的“大管家”;而香港独立艺术家龚志成,在最近一个月天天加班加点,为深圳馆谱写了一曲曲优美的音乐……最后呈现给观众的深圳馆,悠远静谧,以小见大,发人深思。深圳馆的魅力,离不开这批年轻队伍的独特创意。

  万花筒中的深圳

  牟森是深圳馆的叙事总导演,身兼提炼展览主题、策划展览结构和导演主题影片多职于一身。他告诉记者,深圳馆的展览方式以“三部曲”的“剧场”形式展开,即通过三部内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作品来表现“村——城中村——城”的变化。展览加入了序曲和终曲。

  这种“村——城中村——城”的思考贯穿于展览的每个角落。深圳馆的门口是“序曲”。红绿双色交叠的馆标文字非常惹眼,此时观众可领取到两副偏光镜,带着绿色的偏光镜可让粉红色的字体变模糊,反之,带着粉红色的镜则可“屏蔽”绿色的字体。设计这一项目的年轻设计师广煜解释,不同色彩区分了中文和英文的识别性,也区别了观念上人们对于“村”与“城”的描述。

  循径而入,低矮的屋顶产生一种压迫感,这是模仿城中村的入口。旁边屏幕播放着年轻动画师雷磊的作品《村城演义》。“万花筒”是一个重要意象:蒙娜丽莎位于万花筒中央,稍微转动,变化万千。“大芬的油画生产就像万花筒,只要简单的画笔和画布,却能给城中村带来巨变。”雷磊说,“而对深圳而言,万花筒则暗喻了四面八方的人聚在一起瞬间组合成美妙图案。”

  逼仄楼梯里的城市梦想

  “我们一切布展方式都是围绕主题的,与主题无关的炫技我们不会使用。”深圳馆的总策划人孟岩告诉记者。因此,深圳馆的主体呈现形式非常“朴实”:从狭长的楼梯拾级而上,犹如走进大芬村一栋当地人自建的小楼。而在你跟前,堆积如山的油画只留下一条窄窄的巷道让你通过……这是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分《大芬制造》,一个充满市井味的寻梦之旅就此展开。

  第二部分《大芬转型》表现的是大芬村的现状。除了在四个巨大的盒子里展示大芬生活状况外,最令观众动容的,是不断回旋在半空中的,画工们谈论自己梦想时羞涩的声音。

  “每个人的梦想是一座城市理想的微观体现。”牟森告诉记者。在他看来,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是个自上而下的结果,而大芬村却是自下而上发展的典型。这种发展体现了深圳这座城市的包容性与无限可能性。而孟岩则认为,“城中村”是一个城市生活的底线,它容纳了城市最底层的梦想。而大芬村是深圳200多个城中村里发展得最好的一个,大芬梦想实际上就是深圳梦想的一个缩影。

  “听见深圳在歌唱”

  耳边还回旋着“梦想宣言”,脚已移步到另一条逼仄的下行的楼梯。眼前出现一朵巨大的云,而耳边的音乐也变得空灵起来。香港独立音乐人龚志成为深圳馆的不同空间打造了七段风格不同的音乐,让人们阅读大芬故事时除了有视觉、触觉外,还有听觉体验。

  第三部分《深圳,中国梦想试验场》让人如坠“梦”境。牟森介绍,这部分借用德国经典剧场空间的表现手法,20余米高的地面逐渐升高形成斜坡效果。而从坡顶不断泄下一片光影流水。这效果由国家大剧院舞美总监高广健打造。

  在斜坡一侧的墙上,投影着巨幕纪录片,那便是牟森呕心沥血之作《深圳面孔》。牟森告诉记者,拍摄和剪辑花了他两个多月的时间。这部片子表现了深圳24小时各基层行业的工作状况,比如深夜的深圳特区报编辑部,凌晨的布吉农批市场……最终剪出来的片子长24分钟30秒,却包含了918个镜头,“镜头量相当于一部故事片”。

  “拍摄过程中,我屡屡被感动。”牟森说。在夜幕下拍摄布吉农批市场时,他耳边响起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我听见美国在歌唱》。“我拍这片子是想歌唱深圳,但当时我听见了深圳在歌唱。辉煌的深圳,正是这些普通的建设者用双手建设起来。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一种城市力量和一份城市尊严。” (深圳特区报上海5月5日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