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深圳参展世博历程曲折 8个案例4次申报终获通过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6日 12:05  深圳特区报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叶志卫

  今天,当我们在上海世博园区谈起深圳参展世博会的曲折历程,深圳馆馆长何学文仍然颇为感慨。

  三次申报不成功

  2007年5月,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自荐参展案例征集公告向全世界发布,深圳也积极参与了这个过程。在第一次申报过程中,深圳拿出了第一个参展案例,以全面介绍深圳建设实践为主题的《奇迹深圳,活力之都》,但是这个案例并没有通过。

  “最佳城市实践区的遴选标准有三个要求:公认性、独创性以及借鉴意义,公认性是指普通认为获得成功,独创性是指唯独这个城市才有,借鉴性是指它能启发其他城市思考。深圳首次报选的案例显然不符合这样的要求。”何学文说。

  第二次申报参展案例的主题分别为《深圳CBD:人文——活力——可持续性》、《深圳罗湖口岸地区》和《基本生态控制线:生态城市建设的创新手段》,这次申报再次被否决了。随后,深圳第三次申报《设计之都——年轻城市的创造力》的案例,又一次被否决了,“深圳刚当选设计之都,评委可能认为深圳是设计之都‘新人’,并没有多大的新意。我们在刚开始申报时,并没有摸清楚最佳城市实践区需要什么。”何学文分析说。

  三次不成功,到了2009年4月份,申报截止日期快到了,上海世博会的大门似乎要对深圳关上。2009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检查广东参展世博会情况,发现深圳缺席。30年的改革开放,让深圳从一个3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成一个1300万人的大都市,种种改革创新令人瞩目,深圳必须参展。

  独特内涵终获认可

  深圳为此再次做了积极的准备。通过调研,他们也逐渐摸清楚最佳实践区所关注的案例,这一次,深圳提交的案例更加集中于深圳独创性的主题。在深圳世博领导小组的协调会上,大家提出了三个案例,主题分别是《深圳大芬——一个城中村的再生故事》、《城市边角剩地与设计型小公园——深圳都市造园的实践》以及《深圳观澜版画基地》三个案例。

  “相比前三次的申报,这一次深圳提交的案例更为独特,并且对其他城市很有借鉴意义。”何学文说。看了这三个案例之后,上海世博会执委会副主任、最佳城市实践区15位专业评委之一周汉民,对大芬村案例印象深刻,他如此评价深圳的这一案例:“既有专业性、学术性,又深层次反映民生问题,具有人文内涵,而且体裁丰富,角度独特。”并且要求深圳对这个案例做进一步的深化,提交给主办方。

  提交大芬村案例时,已经是去年7月份左右,时间非常紧张,“我们通过上海世博局跟在巴黎的国际展览局的评审专家们进行沟通,当时我们还担心沟通不够详细,有打算到巴黎向评委专家们解说这个案例。”何学文说。深圳想参加世博的苦心可见一斑。

  但深圳的诚意和努力最终打动了评委们,去年9月26日,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在参加中国的一个会议上透露,深圳通过了评审!9月27日,大芬村案例正式通过了世博会国际遴选委员会的审议通过。9月29日,深圳和上海世博会组织方正式签署了相关协议。

  (深圳特区报上海5月5日电)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