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英国馆名叫种子圣殿 选择设计方案用两年时间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5日 08:30  深圳商报
英国馆名叫种子圣殿 选择设计方案用两年时间

巨大的“蒲公英”里体会宁静和梦想。本报特派记者 余海波 摄

  在2010上海世博会欧洲展区的英国馆,每天早早就排满了参观人群,他们顶着烈日等待着入场,最长的时间超过4个小时。

  无疑这是最值得一看的场馆之一。

  英国馆名叫“种子圣殿”,建筑外形由6万根内含各种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观众们称它为“蒲公英”。与抢眼的其他馆外形相比,“种子圣殿”的内部以一种朴素的概念诉说地球远古生命历程的故事,以生命本源与未来的对话。设计语言简洁朴实,“蒲公英”造型让人亲近而充满幻想,自然流露的生命未来理念让人为之震撼。6万根亚克力杆的根部,每个根部都内藏着形态各异的种子。其中,以粮食、花卉为主的900种,共计26万粒。这些杆传导日光提供内部照明,种子圣殿显得神秘而充满新生的张力就好像宇宙天体的漫天星云,种子便是孕育巨大能量的生命未来。由于亚克力杆的容积有限,装入杆内的是中等大小的种子,稍大的如三药槟榔,每根亚克力杆内装入一颗种子,小一点的种子如绿豆大小的,可以在一根亚克力杆里装入三四颗甚至更多。入选的种子种类非常丰富,包括农作物类的,如水稻、小麦、玉米、豆类瓜类也有药类种子,如莲子、八角、银杏等还有油料、咖啡、茶等,这些都对公众做一个展示。这些种子全部来自昆明植物研究所,这是有原因的。这个研究所是英国“基尤千年种子项目”的重要成员之一,这个项目已经保存了世界上10%的植物物种,力求通过广泛的植物多样性来提供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应变力、创造力和恢复力。

  英国馆是由年仅37岁的英国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设计。记者昨日走访英国馆时,托马斯·赫斯维克正在向观众介绍展场,这位1971年生于伦敦的70后,就读于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与伦敦皇家艺术学院,1994年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他现任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荣誉会员、皇家艺术学院高级会员,并于2004年获得“皇家工业设计”勋章。在他30岁出头时已被英国誉为“新的达芬奇”。

  英国馆项目新闻发言人凯瑟琳·狄更森表示,英国是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国家,与世博会有着特殊的渊源,再加上下一届奥运会将在伦敦举行,为了在上海世博会上有效推介英国形象,英国政府对国家馆的建设特别重视。“仅是选择设计方案,英国馆就用了两年时间。”狄更森表示。

  为了迎接2010上海世博会,2007年开始,英国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开招标,竞标的47个方案竞争极其激烈,其中不乏大师级的建筑师和顶尖建筑事务所的作品,通过专家评审最后入围的6套设计方案更是难分伯仲。最后,英国驻沪总领事馆决定发起一个竞选:由中国人民自己来挑选他们心目中的理想方案。于是,在上海莫干山路的一家画廊里,英国领馆为这6件最后入围的设计方案举办了一个公开展览,并在现场安置了电脑,参观者可以直接在电脑上为他们中意的设计方案进行网上投票。托马斯·赫斯维克成了最后的赢家,是由中国人选出来的作品。

  托马斯说:“这一届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所以我想展现我们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用先锋的理念来展现英国精神,通过有限的展示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据透露,世博会过后,英国馆将留在中国,这些包含各种种子的亚克力杆将赠送中国数个不同的机构,还有一部分留于世博园。“这是英国送给中国人民的礼物,而英国馆的种子也代表中国与英国的友谊生根发芽、长存”。特派记者 余海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