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总规划师吴志强谈斗冠诞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9日 11:52  世博网

  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印发的文宣中,有这样一段描述: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过程中,中国馆始终被认为是难点和重点。它是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的主要展示区和重要载体,也承载了中国民众的无限期望。

  “作为一个中国人,这是历史性的任务,责任很重。”何镜堂说。中国馆的设计绝不是在一张白纸上画画,这是一篇条条框框很多的命题作文。

  世博园区总规划师、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吴志强将中国馆规划在亚太国家馆区,“与邻国在一起,不要变成特例,否则不利于和谐世界的思想 ”,但他却给建筑师三大考题:其一,必须在第一视线看到这个建筑物,“不要看很长时间还看不到它”;其二,吴志强为建筑师留了最好的位 置,世博园主入口之右侧,被其它亚太国家馆三面合围,既是景观聚焦点,也是最好的观 景点,“别人能看到它,站在它上面也能看到别人”;其三,2010年预计参观人数达7000 万人次,平均每天40万人次,“所有人向往这个地方,每单位面积参观欲望最高,而且 是第一冲击波”,必须考虑巨大流量的承载和流通问题。

  除了这三条具体的规划设限,中国馆造型“必须在中国符号上找文章”,以反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师法自然、和谐共生等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并且还要反映本届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诠释21世纪的城市与人居文明。

  问题是,寻找并提炼“中国符号”非常艰难。吴志强认为,其一,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你说河姆渡文化代表中国还是秦汉代表中国?”其二,中华民族56个民族,哪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何以取舍?其三,建筑物不过是一件极简约的器物,何以呈现中华文化雄厚庞杂的历史积淀?

  个个都是问题、难题,然而建筑师必须面对。“太难太累了,谁敢来投标中国馆,都是英雄,每个来投票的评委都是英雄。”吴志强在浦东世博建筑大厦8楼办公室里吹出一股浓烟圈,加重语气道出这句话。2007年4月25日,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向全球华人公开征集中国馆建筑设计方案,把“历史性的任务”交给分布在世界五大洲的华人建筑师,而他们的答卷时间只有100天。

  挑战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最终从344个竞标方案中胜出,他的“中国之器”与清华大学和上海建筑设计院合作的“叠篆”方案在最后一轮“三取一”投票中获得相同票数。这个投票结果曾让组织者左右为难,无从取舍。

  前者最大优点是结构机理“堂皇端庄、宏伟壮观”,4根大柱子支撑起一个“斗冠”,斗冠由56根(象征56个民族)横梁借助斗拱下小上大的原理叠加而成。后者则展现出表面装饰之美,用篆体书法书写31个省市的简称装饰外部墙体, “非常柔美”。

  上海方面讨论后,“合二为一”的设想在组织者内部冒出来。世博局副局长黄健之回忆说,动“南北联姻”时他曾担心建筑师耍架子,结果双方建筑师都愿意合作。于是,何镜堂任联合设计团队总负责人兼总建筑师,把中国国家馆和地方馆整合设计,国家馆采用何镜堂的“中国之器”,地方馆采用清华版的叠篆文外形装饰,高14米的地方馆作为底座,托起高达 63米的中国馆,“如托天耸立的巨鼎,稳健张扬”,并重新命名为“东方之冠”。

  黄健之介绍说,这个方案最后送到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副总理和部长们都插话提意见,但温家宝总理最后表态发言,基本意见是:建筑是一件艺术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尊重专家意见。这个定调保证了何镜堂所说的,“在完成这个方案的过程中,专家意见和领导意见有时就表现得很矛盾,但最终都达成了共识”。

  专家和建筑师都“受到尊重”,基于此,何镜堂才对记者说,这个作品“不是命题作文”。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