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馆部部长章克勤 主题馆部供图
主题馆简介
上海世博会设有五个主题馆,其中城市人馆、城市生命馆和城市地球馆三个主题馆位于浦东B片区的主题馆建筑内。
展馆外形设计从“折纸”的创意出发,屋顶则模仿了上海里弄“老虎窗”正面开、背面斜坡的特点,显示上海传统石库门建筑的文化魅力。主题馆的南广场、北广场和下沉式广场将在世博会期间举办各类活动、庆典和仪式。
城市足迹馆和城市未来馆分别位于浦西的D片区和E片区,两座展馆建筑利用原工业建筑进行设计改建,构成传统与现代相互呼应的崭新空间。
□世博记者 张毅
莎士比亚说,“城市即人”。从城市诞生的第一天起,人类就在不断拷问自己、追问他人,城市是不是最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吴越春秋》以“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居民”诠释了中国人对城市功能的定义,亚里士多德则曾尝试以“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解释城市生活的意义。可何为理想城市?怎样的城市生活才是美好的?答案众说纷纭。
在上海世博会主题馆部部长章克勤看来,无论答案如何,“生活得舒服”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而主题馆也因其人性化的管理得到了参观者“最舒适场馆之一”的评价。
为安全而“忍痛割爱”
当2009年2月被任命为主题馆部部长时,法官出身、时任世博局法务部部长的章克勤颇感意外。“或许领导是觉得,需要有人用非专业的眼光,来看待一些所谓专业的工作吧。”而现如今,主题馆的一些工作人员则戏称该馆是章克勤“孕育”出的“孩子”,因为从展项设计到设备调试,从内装到运行的这1年多里,章克勤全程参与,过程着实不轻松。
不少游客在参观过主题馆后,都对城市地球馆中那个直径达32米,以立体投影技术呈现的缓缓滚动的“地球”印象深刻——它引领我们进行反思,意识到城市既是污染的制造者,也是污染的解决者。
原本在这个庞然大物的上方还设计了一座桥,与圆形的地球组成一幅“太极图”,很具有设计感,游客走在桥上观看展项会有身临其境之感。但是,横跨“地球”的桥因悬空而缺乏支撑,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最终,这项颇夺人眼球的设计没有实现,取而代之的是绕“地球”一路向下的步道,虽少了几分惊心动魄,却可以看到地球的全貌。章克勤直言,设计展项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如何取舍也是一道难题”。
曾担心不能按时开馆
上海世博会开幕至今,游客眼中的浦东主题馆中庭舒适、各场馆内宽敞且展项丰富。然而,就在今年3月份,该馆还曾因遭遇“灭顶之灾”而面临不能按时开馆的危险。原来,当时主题馆屋顶一个落水管发生破裂,水流涌入馆内机房,大量设备和电路遭水浸。
很多专家会诊后给出的结论是,设备需要重新采购和回厂修复,能在两个月内完成就算快的了。“可5月1号开园那是必须的,用我们的话讲那叫法定的。”章克勤回忆起那段小插曲仍心有余悸,“那时晚上真是睡不着,担心要是到时这个馆开不了可怎么办啊!”
后来,在各单位加班加点的配合下,所有设备终于及时重新做了出来。“把那电闸往上一推,看到机器正常运行,才算是松了口气。”
软隔离防插队大有学问
世博会是一个理想城市的实验课。“我们看到上海世博会正常运行后,人们有了规则和秩序的概念,而在这个规则里,人们又可以拥有一个放松的心态。”章克勤表示,这也在主题馆的排队区设计上有所体现。设计日均接待人数为10万左右的浦东三大主题馆,现在每天接待10多万游客仍秩序井然,设计合理的排队区功不可没。
主题馆排队区的一大特色是队列与队列之间一般设有3道软隔离。在章克勤看来,这三道软隔离对于想插队者造成了不折不扣的心理负担,“游客来世博园参观,心中都是充满向往的,所以不会主观上去做不文明的举动。对于那些真敢跨越3道软隔离去插队的人,则没了阻止的必要,这种行为对现场的游客都具有直观的教育意义。”据了解,这一措施执行至今,“勇敢者”还真不多见。
此外,由于空间有限,蛇形队列是世博园内较为常见的排队方式,位置相近的游客往往要打上四五次照面才能进馆,“能从不认识到相互打招呼”,而时常背对着入口排队容易让人产生焦虑情绪。相比之下,由于主题馆空间较大,所以一般不采用蛇形队列的方式,而是排成一列列按序放入。“有条件就要利用,这样游客排队时永远是向前的、感到有希望的。”章克勤说。
他还透露,主题馆在设计建造时就考虑了如何疏导大客流的问题,经过反复的动线分析,为测算出的拥挤点做了预案,因而投入使用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展取经辟中庭休息区
采访中,章克勤一再表示“舒适、服务好也是一种展示”,而最好的例子便是主题馆的中庭休息区。主题馆的中庭因其适宜的温度、舒服的座椅和整洁的环境成为游客口口相传的休憩胜地。对此章克勤坦言,在场馆设计之初曾为中庭的功能设计有过争论,原本只为疏散人流而设的中庭如今成为游客休闲的场所,是“从参观各种展会中得到了不小的启示”。
为了积累经验,参观各项展览会一度成为主题馆部工作人员的一项工作。章克勤说,排队区设计和中庭休息区的设计便是他们参观上海车展后的收获。“我们注意到,中国的游客不太喜欢到餐厅用餐休息,宁可拿着水和食品在展区内解决。”因此,开辟休息区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主题馆中庭就起到了这个作用。
章克勤表示,如今主题馆中庭可以满足2000人左右在此休息,而且作为一座节能环保型建筑,“让游客切身享受到世博提倡的理念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很乐意承担这样一个功能:充当世博园的蓄水池。有人看过主题馆后说‘很精彩’,我当然很高兴,不过当我听到他们说‘这展馆很舒服’时,我更开心。”章克勤说。
少花钱也能放大世博效应
上海世博会开幕伊始,主题馆属于相对低调的场馆。“我们当时只想做一个经典的展馆,没打算做什么活动,也没申请活动经费。”可在参观了其他场馆之后,章克勤意识到,“活动与展示内容相结合是个很好的方式”,而主题馆在这方面有所欠缺。“可惜意识到得太晚了,经费已经没有了。”
于是,没有经费的主题馆只得另辟蹊径,而为企业和各地政府搭建活动平台成为他们的得意之作。据了解,在城市地球馆的展项中有关于辽宁铁岭的一些介绍,铁岭为此专门与主题馆合作,从全市海选出30名学生专程到上海参观世博会。“看起来不太起眼的展项,在当地反响却很大,活动也备受关注,30名参观者甚至是由铁岭市市长送上飞机的。”
通过活动与世博主题的结合,“不仅省了钱,还在不经意间放大了世博效应和影响,有些无心插柳的味道。”章克勤笑言。他还告诉记者,主题馆计划于10月底举办主题活动日,届时将庆祝主题馆第3000万名游客的诞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