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拉脱维亚馆开馆 演员30米高空凌风起舞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6月09日 09:04  新闻晨报

  □世博记者 钟子娟

  似乎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事多磨”。当拉脱维亚馆在世博会开幕26天后终于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时,许多游客惊喜地发现,这座最后一个开门迎客的国家自建馆“竟然这么有看头”!

  拉脱维亚馆里,每隔半小时就有一次“空中飞人”表演。凭借发动机吹出的强大风力,来自拉脱维亚的职业“飞人”在透明的风洞里毫不费力地腾空、翻转,甚至在离地30米的地方凌空起舞,令游客大开眼界。每次结束飞行、脱下头盔之后,拉脱维亚小伙子英俊的面容又总能吸引一大群年龄不一的女性观众上前握手、合影,场面十分火爆。

  日前,记者对这群帅气的拉脱维亚“飞人”进行了专访。“飞人”告诉记者,开放式和封闭式的风洞科技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最初用于培训宇航员和飞行员适应空中的失重状态。而拉脱维亚的Aerodium公司却创造性地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娱乐体验项目上,打造出既可表演又可体验的“垂直风洞机”。

  部分成员曾是特技跳伞员

  Reinis是此次来华表演的最资深“飞人”,从事飞行表演已达14年。加盟Aerodium公司前,Reinis是一名特技跳伞运动员。“从飞机上跳下来,背着降落伞在空中做飞行表演。在天空飞和在风洞里飞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依靠气流把身体撑起来。”Reinis告诉记者,风洞飞行实际上可以作为对跳伞员的初步训练,“对于初学者来说,风洞里比较安全,风洞里的风速可以人为调控。但对于表演者来说,在风洞里表演的难度系数却更大。因为在做一些翻转动作时,在天空中即使犯了错误,也有足够的空间予以纠正。但在风洞里表演,就需考虑空间限制。”

  入行5年、同样曾为跳伞运动员的Ingus告诉记者,在拉脱维亚,风洞飞行如今已成为一种十分流行的表演项目和娱乐体验项目。“在距离首都里加大约50公里处,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开放式风洞,和上海世博会上这种封闭的风洞不一样,这个开放的风洞可以容纳10至15人一起飞行,初学者的最高风速可以达到每小时180公里。经过训练之后,人们可以体验到被时速250公里大风托起的感觉,最高可以飞离地面80米,非常刺激。”

  世博飞行,创下两个第一

  Ingus告诉记者,随着表演技巧逐渐发展成熟,风洞飞行不仅在拉脱维亚生根开花,近年来还频频走出国门,在世界各地表演。“我们去过埃及、英国、意大利、俄罗斯等许多国家,意大利那次是在一部电影的首映礼上表演,俄罗斯那场是在莫斯科最繁荣的地段——红场表演。还有一次是去阿联酋,在一次大型赛马决赛前表演。”Ingus开心地说,风洞飞行最著名的一次表演是在2006年都灵冬奥会闭幕式上,“闭幕式表演全长1个多小时,我们的‘飞人秀’被安排在第二幕,是在舞台中央建了一个风洞。”在这场表演中,几名“飞人”穿着白衣、脚踩各种滑雪板,利用舞台中央的风洞表演各种滑雪动作,令观众如痴如醉。

  虽然表演遍布亚非拉,此次在上海世博会上的表演却为拉脱维亚“飞人”表演创下两个第一:第一次在中国表演,第一次为世博会献艺。在上海表演时间不算长,“飞人”却已喜欢上中国“粉丝”。“我们在飞行时不能说话,没办法和观众直接交流。但每次一飞起来就看到风洞外面的观众向我们招手、鼓掌,所有人都笑得很开心,这些身体语言的交流让我们觉得中国观众很热情、很可爱,所以我们有动力飞得更高。”从事风洞飞行表演刚1年的Guntis笑着说。有趣的是,当记者问“飞人”是否注意到许多中国女孩觉得他们很帅,要和他们合影留念时,“飞人”腼腆地说:“真的吗?我们原本以为中国人喜欢拍照呢。”

  鼓励中国游客大胆尝试

  经过初期的设备调试后,拉脱维亚馆已经向部分游客开放风洞飞行体验。不过,对于这项新奇的体验,一些游客表示还不敢尝试。“完全不用害怕,在风洞里飞行是很安全的,从3岁到80岁都可以飞。我们已经带过80岁的老人飞行过,很安全。”Renars告诉记者,一旦选出体验风行的观众,工作人员就会目测他的身高、体重,测算好适合的风速。并且,展馆还为各种体型的游客准备了型号不一的飞行服。

  Ingus还回忆起自己第一次飞行时的感受,鼓励中国游客有机会的话一定要大胆尝试,“和初次尝试飞行的普通游客一样,我第一次从飞机上跳下前也经历了担心、紧张,甚至害怕的过程,但当你在空中悬浮起来时,就忍不住要尖叫、翻转、甚至尝试在空中跳舞,毕竟人类从远古时期就有想要飞起来的冲动。”

  Ingus告诉记者,除了日常的表演,拉脱维亚国家馆今后还将每隔一天,在夜晚进行开放式的风洞表演。“拉脱维亚馆屋顶有三个小型的开放式风洞,就是我们在国内用的那种。当我们表演时,游客不需要进馆,在拉脱维亚馆外的道路、广场就可以看到我们在展馆的屋顶上飞翔!不过,开放式风洞只用作表演,不对游客开放。”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