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世博》作者:孙逸凡
现场图片 世博记者 殷立勤
《明天的上海》作者:刘明、张华、任兆宇、胡亦枫
□世博记者 李 芹
未来的海上城市、未来的星空城市……在孩子们的眼里,未来的城市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意想不到的空间中。而孩子们心中的“明日之城”,就展示在中国馆的童心畅想区。
2009年,上海世博会组织方与全国少工委合作,共同发起“畅想新生活——我心目中的未来城市和生活”儿童画征集活动,向全世界华人儿童征集作品。活动共征集到了5031幅作品。经过层层选拔,98幅作品最终进入中国国家馆进行展示。
在“六一”儿童节之际,记者采访了几个为上海世博会挥毫泼墨的小朋友。
以长卷形式创作的《明天的上海》,仅是作品本身的尺寸就足够弹眼落睛。而这幅长约1.6米的作品还是四个小男孩友谊的象征。
刘明、张华、任兆宇、胡亦枫结缘于浦东新区学生艺术团书画工艺团,从小就酷爱绘画的四人,同是书画工艺团金雯老师的得意门生。
去年暑假,得知中国馆征集儿童画后,四人分别向金雯老师交了自己的草稿。“刘明和张华的构思非常相似,都想表现未来的上海发展,而任兆宇、胡亦枫的主题也和这个有很大的关联。”金雯随后便将四人集中起来共同商量。“不如我们一起画吧。”比其他三人大一岁的刘明很有大哥风范。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四个男生有空便凑在一块,共同商量如何谋篇布局、如何各自分工、如何保持画风一致……
来自上海高桥——东陆学校的刘明,今年已是初三毕业班的学生,尽管学业繁忙,但每周到艺术团上课他仍然不会落下,“画画对我来说就是休息,所以爸爸妈妈也很支持。”刘明说,世博会就是一个创新的舞台,未来城市的科技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因此他们便创作了《明天的上海》。“UFO以后会成为人们的代步工具,汽车不在平面道路上行驶,而是像胶囊一样地被装进了一个个管道中,立体的管道可以大大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刘明这样描述着图画中的未来城市。
虽然作品入选了中国馆的童心畅想展区,但遗憾的是,由于中国馆预约券实在太热门,四个男生和他们的金雯老师虽然都进过园区,但都没能到中国馆看一看。“等我们中考结束,我会和同学一起去看一看的。”刘明很期待到中国馆参观一次。
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遭遇国粹——京剧时,会是一幅怎样的画面?《铿锵世博》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海宝变身刀马旦,手持马鞭动态十足,仿佛随时随地会从画里蹦出来。
“中国不是有个‘铿锵玫瑰’的女足吗!铿锵给人强劲有力、奋发向上的感觉,就像现在的中国一样,也像世博会一样。”别看孙逸凡只是育才初级中学的一名中学生,但对于世博,他却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
因为有酷爱京剧的爷爷奶奶,加上奶奶平时还会在家里吊嗓子、甩水袖,耳濡目染之余,孙逸凡很容易地将海宝与京剧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刀马旦海宝这个特别形象。而为了更好地画好《铿锵世博》这幅画,孙逸凡还曾到世博工地写过生。
“刀马旦手持马鞭,通过前面多留白、后面少留白这种不同于常规的处理方式,整幅画就有了种动态感,感觉好戏马上就要开演,刀马旦就要上场一样。”孙逸凡的指导老师陈发奎这样评价《铿锵世博》。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孙逸凡第一次有作品入选世博会。早在5年前的日本爱知世博会上,孙逸凡的作品《海底医院》就曾入选并获得了一个二等奖。
巧合的是,那次孙逸凡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爱知世博会的吉祥物——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那段时间,孙逸凡看到不少过度捕捞的新闻,从小就喜欢小动物的他便将森林爷爷和森林小子带到了海底世界,给他们开了家海底医院,专门为受伤的鱼儿医治——正是这种大胆的想象与善良的童心,让孙逸凡的作品显得与众不同。
最近,孙逸凡又创作了一幅和海宝有关的作品。作品中的海宝被不同时期的灯所环绕,画面用色跳跃,“灯的不断变化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而世博会正是一个不断在进步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