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2月8日消息:一座半径达37米的大型穹顶建筑,正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的亚洲片区拔地而起。这就是占地4000平方米的印度馆。
“我们仅用于展馆建设和布展的投入就接近1000万美元,这在印度参展世博会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将是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届世博会,印度也在其中创造了参展世博会的历史新纪录并将深受其益。”印度贸易促进组织主席、印度展区总代表苏巴什·帕尼近日在此间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如是说。
帕尼认为,上海世博会将见证中国以及亚洲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高,印度希望在其中扮演一个“主要参展国”的角色。他强调,全力参展上海世博会,显示出印度对印中关系的高度重视,未来两国在各领域、各层次的交往合作将因此进一步密切。
印度馆整体效果图
印度馆的穹顶中央
半年前,年届花甲的帕尼被任命为上海世博会印度展区总代表。之后,他在四个月里两次访问上海。
“虽然印度馆的建设比计划进度慢了十天左右,但最难啃的骨头已被印中两国工程技术人员攻克,按期完工并开馆应该没有问题。现在,我们已把工作重点转向半年会期里印度馆举行的各项交流活动、国家馆日、文化演出活动以及相关服务的准备上。”帕尼说。
放眼即将呈现在全世界面前的上海世博园区,帕尼告诉记者两点突出感受:一是做了几千年邻居的印中两国,在世博园区又是相邻而居,而且两个文明古国的展馆都富有本国传统特色和现代风貌,非常引人注目;二是宏伟壮观的世博轴以及相连接的高架步道,将各个参展方的展馆有机联系起来,让世博园区就像一个互相依存、和睦相处的“地球村”。
“这种布局非常科学,显示出东道主高度的智慧和非凡的创造性,从中可看出中国致力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想。而印度馆的展示主题正是‘城市与和谐’。”帕尼说。
以大穹顶为标志的印度馆,建筑外形集中了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等多元宗教特色于一身。这种“看似不可能”的建筑,甚至在印度国内都难以找到。而大穹顶是在“中国竹乡”——浙江安吉加工制作的,半径37米的穹顶内没有一根梁、一根柱,施工难度很高。这不仅反映出中印两国建筑文化的交流融合,也通过对传统建材的继承,弘扬了生态环保的理念。
“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印度馆从建设到布展的最大特色。”帕尼说。据介绍,通过展板、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手段,印度馆将把一个反差强烈、联系紧密的古代印度与现代印度呈现给观众,从中体现出印度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仍在推动现代印度发展,营造一种多元、和谐的东方文化氛围。
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里瓦·甘古利·达斯女士也是印度参展上海世博会的负责人之一。她告诉记者,目前在印度,不可能每个人都知道上海世博会,但肯定已有相当比例,而且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印度企业和我们联系,希望参与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活动,相信世博会将推动印中两国经贸往来上升到一个新层面。”达斯女士说。
“2010年恰逢印中建交60周年,两国将互办‘中国节’和‘印度节’,加之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可谓三喜临门。我非常珍惜并寄希望于这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年。”达斯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