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上海世博会展馆建设如火如荼,争奇斗艳,现在的上海世博园区又是一个什么样呢?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文章《走马观花世博园》,精选多张照片来展示富有魅力的上海世博园。
日前,我背着照相机,来到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内,想给正在从图纸走向现实的建设中的各国展馆留个影。这一拍就拍了4个多小时,拍摄了500多张照片。而且可以说,我这才只是走马观花,各国展馆各具特色、争奇斗艳,这点时间根本是拍不胜拍的。现在将一些照片刊登出来,让读者先睹为快,同时我相信同现在这些照片对比,将来读者会获得更多的收获;相信在上海世博会开幕之后,这些展馆本身就是建筑艺术的博览园。
世博园区 气象万千
下午2时,我先从沂林路向西转来到明浦路。这里是A片区,你可以看见一些亚洲馆。名叫“紫蚕岛”的日本馆已见雏形,其半圆形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让文字体现在外观之中的韩国馆,极力使韩文特有的几何特征在建筑上得到完美阐释。沙特馆的确是一艘大船,那是沙漠中驶来的丝路宝船、友谊之船,只是它比我想象的更加宏伟、更具活力。在这些展馆中,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
汽车从明浦路路过演艺中心和世博中心,穿过世博轴和卢浦大桥,就来到了各国自建展馆集中的C片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有西班牙馆、瑞士馆、法国馆。西班牙馆的造型结构是一种复古而创新的藤条篮子;瑞士馆的不规则结构,为我们描绘“城市与乡村互动”的主题,展现未来世界的轮廓;以“感性城市”为主题的法国馆,已显示出浪漫的气质,其造型特点是脱离地面的漂浮形式。
从明浦路法国馆处向南一拐,很多欧洲馆集中在这里,如德国馆、荷兰馆。以“和谐城市”为主题的德国馆,是一个悬浮于空中的建筑。17幢造型独特的房子勾勒出一条呈8字形的“快乐街”,就是荷兰馆的特色。再向西南方向走去,有非洲联合馆等馆。非洲联合馆是上海世博会11个联合馆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一看见它,你就会感觉到强烈的非洲元素。
高架步道 目不暇接
在公路上拍摄,面对高大的各国馆,基本上都是仰拍,加上展馆还在建设之中,有围栏遮挡,效果不是很理想。15时30分,我从西环路高架步道的最西端,也就是美国馆的旁边,上到高架步道,由西向东步行。由于高架步道高出地面十来米,眼前豁然开朗,可以近看,可以远眺,许多展馆的全景尽收眼底。
我看见了以“枫叶印象”为特点的加拿大馆,外部的墙体上覆盖一种特殊的温室绿叶植物,以体现可回收利用的技术;看见了“亦小亦美”的卢森堡馆,像“袖珍”的森林和堡垒;看见了俄罗斯馆由12个塔楼和“悬浮在空中”的立方体组成,外形设计类似古代斯拉夫人的小村落;看见了取名为“幸福生活,童话乐园”的丹麦馆,由两个环形轨道分成室内和室外两部分组成;看见了芬兰馆的冰壶形状非常奇特,是一个非对称的建筑。还有加勒比联合馆、联合国馆等。
半个多小时后,我又从园区的C片区来到B片区。在这里可以看见,以“畅想之洲”的澳大利亚馆,其雕刻的弧形墙、丰富的红赭石外立面,十分醒目;还有世界气象馆“云中水滴”展馆的亮白色的膜结构造,使整个建筑外形格外亮丽;还有展现浓郁泰式风格的泰国馆。还有很多展馆,我对不上号,叫不出名,但他们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你的目光。
世博轴上 夜景美妙
17时10分,我从高架步道直接进入了与之垂直的世博轴上。世博轴是上海世博会最大的单体建筑,是一条在园区内南北向的一公里长、百余米宽的立体交通通道,它恰似一条“主动脉”,从园区主入口一直延伸到黄浦江边的庆典广场。世博轴的空中平台或地下通道,让人们可以很方便地来往于中国馆、主题馆、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等最重要的建筑群。
世博轴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6个高40米、上口最大直径为90米、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倒锥形钢结构,它就是“阳光谷”。6个“阳光谷”造型不尽相同,恰似一朵朵晶莹剔透的玻璃喇叭花破土绽放,迎风摇曳。还有在世博轴顶部,69块巨大的白色膜布拼装组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连续张拉索膜结构,宛若一片片洁白的云彩,又似为你撑起的一把把“保护伞”,与轻盈挺拔的“阳光谷”相得益彰。
这时,天色暗淡下来,世博轴的几个阳光谷正在试灯。从世博轴向不同的方位看去,在夜色和灯光的映衬下,中国馆、演艺中心、主题馆、世博中心等几个永久性建筑,显得更加突出。我此时就从北向南往入口处走去。入口处这个巨大的阳光谷正变幻着五颜六色的灯光,我的照相机咔嚓咔嚓响个不停。虽然只有一个拍摄对象,但却似乎有拍摄不完的内容。那神奇的光影,一定会让所有人流连忘返。
作者:郑红深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