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5月9日电(记者 张建松) 参观上海世博会,可以在许多国家的展馆中一睹珍稀尊贵的珠宝风采,从奇缘天成的钻石到温润柔美红蓝宝石,从青翠欲滴的翡翠到晶莹剔透的水晶石、琥珀等,不同风情的“珠宝文化”尽收眼底。
走进位于世博园浦西D片区的震旦馆,犹如走进了中国玉文化殿堂。震旦馆虽然是台湾企业唯一的自建馆,但从头看到尾没有任何企业宣传,设计者巧妙地将企业精神融入到“仁、义、礼、智、信”——玉的五德之中。
“虚实交错”是震旦馆玉文化展示的最大特色。在玉石“料”的展区,参观者可以通过橱窗内的触摸孔,伸手触摸价值上千万的玉籽料,感觉玉的“肌肤”和“体温”。而在“工”的展区,则通过先进的全息影像技术,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40多件珍贵玉器进行全方位展示。
震旦馆的“镇馆之宝”是一座高近2米、重达2.5吨的密玉玉雕“玉山子”。这座玉雕以“攀登珠穆朗玛峰”为主题,栩栩如生地表现了1959年中国人第一次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历史壮举,这件“国宝”由中国13名顶级玉匠历时3年才合力完成,此次在上海世博会亮相,吸引了很多收藏家前来品味和鉴赏。
位于世博园浦东B片区的新西兰馆“镇馆之宝”也是一块重达近2吨的玉石,此玉名为POUNAMU,被安置在新西兰馆门口迎宾,在潺潺的流水映衬下,通体呈现出内敛深沉的墨绿色。
据介绍,新西兰的玉大多产于南部土著毛利人辖地,“毛利宝玉”如今已成为新西兰特色文化的代表。这块巨大的玉石深受毛利人崇拜,此次参加世博会运到上海,在新西兰启运前和离开上海时,都会举行毛利人的传统仪式。“因为这不只是一块玉石,它代表了整个新西兰的精神。”上海世博会新西兰政府总代表吉斌礼说。
位于世博园浦东C片区的比利时馆与欧盟馆连为一体,在其“从矿山到手指”的展览中,许多参观者争相目睹世界第十五大钻石——“莱索托诺言”的芳容。
这颗硕大的传奇钻石发现于2006年莱索托山区,是本世纪发现的最大一颗钻石,质地纯洁无瑕、完全无色,被评为钻石最高的“D”级。莱索托将其命名为“莱索托诺言”,寓意向世界承诺,将来会发现更大更好的钻石。2006年,“莱索托诺言”在比利时以1240万美元的天价被拍出。随后,比利时顶级工匠将它打磨出26颗顶级钻石。
比利时馆内的“黄金镶钻网球拍”同样引人注目。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网球拍,由6公斤黄金和1600颗共计150克拉的钻石打造而成,是ECC网球大赛的奖杯,价值达上千万人民币。该展品来自于比利时的“钻石之都”安特卫普省钻石博物馆,同时展出的还有该博物馆的10件最负盛名的钻石珠宝。
世界文明古国埃及为参展上海世博会精心挑选了8件国宝级文物,其中最古老的是距今3500多年的阿赫霍特普一世金项链,最精美的是舍松契二世的金面具。此外,还有高达2.3米的哈索尔神柱和数件石雕像。为参观这些珍贵展品,埃及馆外排队的人群始终如一条长龙。
走进小巧玲珑的立陶宛馆,印象最深的是其在展览中介绍“琥珀之路”连接“丝绸之路”,参观者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到“琥珀文化”。目前,波罗的海的琥珀占世界琥珀总产量的90%,濒临波罗的海的立陶宛更以其珍贵的内涵物而著称。立陶宛馆虽然没有专门的琥珀展示厅,但其购物区内琳琅满目的琥珀饰品颇为诱人。全都是由琥珀制成的戒指、胸花、项链、手链等饰品,虽然没有黄金的奢华、没有钻石的璀璨,但缀在胸前、耳下、手腕、颈间,不过分张扬,别有一番古朴雅致、含蓄自然的美,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在此驻足选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