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向游客展示阿尔巴尼亚的风光图片。
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 孙锦/文 丁庆林/图
5月5日,上海世博会举行阿尔巴尼亚国家馆日。这是2010上海世博会的首个国家馆日。首次加入世博大家庭的阿尔巴尼亚人身穿传统民族服装,在展馆入口处热情迎接每一位参观者,阿尔巴尼亚国家舞团则为观众奉献了一台民族歌舞表演。
“山鹰之国”
阿尔巴尼亚馆的外墙是一堵斑驳的石头墙,仿自阿尔巴尼亚最古老和最具特色的吉诺卡斯特古城,大小拱门位置镶嵌着阿尔巴尼亚的风光图片,其中一面国旗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绘有一只黑色的双头雄鹰。阿尔巴尼亚馆运营代表KliviaLimerk告诉记者,国旗沿自15世纪抵抗奥斯曼帝国入侵的领袖斯坎德培的印章,所以雄鹰是民族英雄的象征,而阿尔巴尼亚也叫做“山鹰之国”。
这个地中海国家有个流传千年的传说:上帝造物时,安排好地球上陆地、海洋、平原、山川之后,口袋里还剩下一些石块,他顺手扔去,石子变成了连绵起伏的山脉——阿尔巴尼亚。在KliviaLimerk指引下,记者发现馆中央巨屏的屏幕也被加工成了山形,整座展馆如被群山环抱。
“千窗之城”
馆内大山中一圈古城墙上,6扇大小不同的拱形窗上,每扇窗都有不同古城的介绍。最著名的就要算“千窗之城”培拉特,她一直被誉为阿尔巴尼亚最美丽的小镇,由三个依山而建的村庄组成,房子外墙一律刷上白色,木头的原色倒是保留了下来,整个造型十分简约干净,在山边层层叠叠蔓延开来,窗和窗之间形成了优美的几何图案——古阿尔巴尼亚人为采光形成的独特建筑风格,被小心翼翼保护至今,大自然也不吝以美景回赠阿尔巴尼亚。
如果你是资深“驴友”,不妨把阿尔巴尼亚列为下一目标——它有着未经污染、长达200公里的海岸线,欧美媒体称之为“地中海的最后一块净土”。近年阿国旅游业发展迅速,空气清新的山间谷地和天然森林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财富。
期待融入世界
KliviaLimerk还透露了阿尔巴尼亚馆设计时的插曲——最初方案中,设计团队突出的是“碉堡”元素。上世纪60年代初,阿尔巴尼亚出于国防需要,全民动员兴建了几十万座碉堡。近30年过去了,和平发展成为他们新的渴望。那些碉堡被用作仓库、羊圈、小卖部等,更有商人开发出主题酒店,很受欢迎。“阿尔巴尼亚人说希望远离那个碉堡年代,所以,最终方案去除了碉堡元素。取而代之的是一面LED彩虹墙,寄托阿尔巴尼亚融入世界的心愿。”(深圳特区报上海5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