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网12月27日消息:继澳大利亚、阿联酋等外国自建馆之后,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简称上海世博会)日本馆26日宣布建筑竣工。犹如一个新生命,日本馆为即将迎来2010新年的上海世博园区增添了活力和色彩。
远远望去,名为“紫蚕岛”的日本馆就像一个穿着浅紫色外衣的蚕宝宝。风儿吹来,蚕宝宝上下微微起伏。这是浅紫色的充气膜在“呼吸”,而其中还蕴藏着太阳能电池,可为展馆提供自主电能。
走进占地6000平方米的日本馆,宽敞的展示空间和舒缓的参观坡道上已搭起铁架,内部布展即将开始。据日本展区总代表塚本弘介绍,在“心之和、技之和”的主题之下,日本馆将重点展示日本与中国从古至今的交流合作;通过樱花点缀的茶室和服务型机器人,让观众体验与自然共生的日本文化;一座设想中的2020年的城市模型,将以二氧化碳“零排放”为目标,展示日本环境科技的最新发展……
和日本馆一样,经过近一年来中外各方的不懈努力,在上海世博会总共42个外国自建馆中,不少正在新旧交替之际走向竣工。一座座千姿百态的展馆,凝聚着各国独特的文化传统、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让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真正成了一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世界之窗”。
以色列馆、巴基斯坦馆和阿联酋馆与日本馆同处亚洲片区,都是中国馆的“近邻”。站在高架步道上望去,有“海贝壳”美称的以色列馆,通过玻璃和石材的“刚柔相济”,以别致的曲线营造出一种现代美;而其背景,却是一排乳黄色的古代城墙,这就是以16世纪的拉合尔古堡为原型设计建造的巴基斯坦馆;而在巴基斯坦馆的背后,则是有“东方之冠”之称的红彤彤的中国馆;似乎各种建筑线条都已具备,没想到,一座起伏蜿蜒、闪耀着金属光泽的沙丘迎面而来,这就是从本国自然形胜中获取设计灵感的阿联酋馆。
几个展馆的形状、颜色和大小迥然不同,比邻而居后却迸发出一种惊人的和谐之美、多元之美,不禁让人久久凝视。
据以色列馆的建筑设计师哈伊姆·多坦解释,位于世博园区的“缩小的以色列”,借鉴了东方哲学中的阴阳太极理论,暗喻着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对立统一、和谐共生,也象征着大地和天空、过去和未来、实体和虚无、现时与永恒等多重融合共存。
实际上,上海世博会创纪录的42个外国自建馆,连同18个企业馆以及东道国馆,在共同创造出一个多元文化交相辉映、各种文明交流融合的建筑奇迹的同时,也在暗暗解读着一个道理:和而不同、多元共生。
日本馆有一个“紫蚕岛”的爱称,这是从近3600个中国人所取的名字中挑选出来的。未来,或许每个外国自建馆都会因独特的外形或精彩的展示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爱称,那将是中外文化通过世博会交流碰撞产生出来的耀眼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