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游客点评世博展馆建筑:中国国家馆最宏伟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08:32  新闻晨报
游客点评世博展馆建筑:中国国家馆最宏伟

中国国家馆 世博记者 吴磊 摄(资料图片)

游客点评世博展馆建筑:中国国家馆最宏伟

日本馆 世博记者 杨眉摄(资料图片)

  世博记者 周思立 毛懿

  ■最宏伟的建筑:中国国家馆

  ■最具巧思的建筑:英国馆

  ■最多元宗教集锦的建筑:印度馆

  ■最返朴归真的建筑:西班牙馆

  ■“华丽转身”最惊艳的建筑:和谐塔

  ■最不需要空调的场馆:汉堡案例馆

  ■造价最为昂贵的场馆:沙特阿拉伯馆

  ■最会“呼吸”的建筑:日本馆

  ■最精致的剪纸作品:波兰馆

  ■建造速度最快却最抗震的建筑:远大馆

  ■最宏伟的建筑:

  中国国家馆

  让中国人骄傲的中国国家馆造型雄浑有力,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建筑主体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60米观景平台四周还采用特制的透光型“双玻组件”太阳能电池板,使其既具有传统幕墙的功能,又能够将阳光转换成清洁电力。

  民间印象

  金女士(上海,42岁):一看到中国国家馆,就感觉十分中国。首先是汉字,其次是红色,还有国宝青铜器竖起时的斗冠造型,以及中国传统城市的棋盘式布局……虽然最后没能进入其中参观,但在中国馆前的留影,已让我们感觉不枉此行,内心非常自豪和满足。晨报点评

  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国家馆的建筑可谓“内外兼修”。

  ■最具巧思的建筑:

  英国馆

  如同蒲公英一般外形的英国馆,是一个没有屋顶的开放式公园,深藏在内部的“种子圣殿”中收录数万颗种子,6万根亚克力材质的“触须”分布在整个建筑外墙的表面,保留了原生态自然,也为研发自然科技提供资源。来自英国皇家植物园和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的千年种子银行项目的各种种子,体现的不仅是现在,更是拥抱未来的理念。

  民间印象

  罗小姐(香港,27岁):花好几个小时排队进英国馆,乍一看,感觉空荡荡的展馆并没有什么。但坐在草坪上静下心来,才渐渐体会到什么叫“送给中国的糖果”——“糖纸”被轻轻地拆开,成为高低起伏的开放式公园草地,“种子圣殿”就像一颗甜蜜的“糖果”,安安静静地躺在中间,很有味道。晨报点评

  这是一座需要去理解和领悟的场馆,就像经典的英国绅士,优雅、含蓄。

  ■最多元宗教集锦的建筑:

  印度馆

  印度馆面积4000平方米,设计灵感全部源自印度最古老、最气势恢宏的建筑。展馆的圆拱形大门,建筑灵感来自位于艾哈迈达巴德的“SiddiSyed”寺;广场地面为陶土与青石修建,灵感来自瓦那纳西的兰浦尔宫殿,通过内置水管实现制冷;中央穹顶象征着印度馆“万象和谐”的主题,设计灵感来自桑奇佛塔,是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耆那教、锡克教以及基督教中经常出现的建筑风格。

  民间印象

  黄先生(厦门,44岁):没想到外形古色古香的印度馆里面有那么多奥妙,撇开每个建筑细节都有经典出处不谈,那些看起来普通的建筑材料竟都是可重复利用和低能耗的手工材料。听介绍说,场馆没有用一点化学物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晨报点评

  让参观者宛若置身于圣地,找回内心的宁静。

  ■最返朴归真的建筑:

  西班牙馆

  西班牙国家馆被昵称为“西班牙大篮子”,这座外墙“散发”诗情画意的展馆由不同质地的藤条板装饰,通过钢结构支架来完成,线条呈流线型,阳光透过藤条的缝隙,洒在展馆的内部,这些藤条板的天然色差组合形成一个个象征自然元素的古老中国文字“日”、“月”、“友”等,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民间印象

  张女士(上海,51岁):头一次看到“竹篮”一样的建筑外墙,觉得很好奇。进入场馆里面才发现,这种外墙的镂空感让人觉得很透气,阳光可以从头顶透进来,让人觉得放松自如。晨报点评

  寻找并重新发掘被我们遗忘的材料,探索出更多创意的可能。

  ■“华丽转身”最惊艳的建筑:

  和谐塔

  上世纪初建成的南市发电厂那根烟囱,如今成了极具创意的和谐塔。有着百年历史的特钢车间旧厂房,成了“景观式观演场所”——宝钢大舞台。江南造船厂的大部分老厂房,成了世博园区浦西片区里的展馆。原南市发电厂的主厂房已成为一个展现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的“超级展品”未来探索馆。

  民间印象

  于先生(济南,42岁):那天从卢浦大桥前往世博园时,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这座最高的世博建筑。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保留了之前的发电厂烟囱,改造成的园区温度计。果然,在园区的每个角落,都可以通过它了解到即时气温,很有意思。晨报点评

  从冒着黑烟的烟囱到观景塔,这一富有戏剧性的“大变身”,标志着城市中高污染的厂房正逐渐被改造成生态型新建筑。

  ■最不需要空调的场馆:

  汉堡案例馆

  “汉堡之家”是中国境内首栋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即超低能耗房)。用设计师克里斯蒂娜的话来说,这幢建筑主要利用积蓄太阳能、地热、人体热等来保持四季恒温。“汉堡之家”就像是一座“密封”的四层楼,保温效果和气密性良好。

  民间印象

  林先生(广东人,40岁):我们是夏天去看世博会的,那时候上海天真热,不过到了“汉堡之家”,却感受到阵阵凉意。令人吃惊的是,这个馆用不着开空调,照样让室内足够凉爽。有个很小的细节,工作人员打开第一扇门后,等我们全部到齐了,才把第一扇门关上,再打开入馆的第二扇门,这是为了让隔热效果更加好。晨报点评

  平时馆内温度维持在25℃左右,是暑期的避暑胜地。

  ■造价最为昂贵的场馆:

  沙特阿拉伯馆

  沙特阿拉伯馆投入资金超过10亿元人民币,创造了沙特参展世博会各项投入的历史新纪录。其被钢铁立柱悬空支撑起的圆弧形展馆,像一艘“宝船”破浪前行。沙特馆在“月亮船”的顶部和底部建造绿洲花园,展厅悬空于两个花园之中。在屋顶栽种的枣椰树,形成一个树影婆娑、沙漠风情浓郁的空中花园。

  民间印象

  黄先生(长沙,36岁):开始以为沙特馆只有电影,没想到还有这么一个风景绝佳的观景平台,在这里拍照留念可以拍到中国馆的全景,而且角度很好。世博会开园之初,沙特王子阿齐兹就亲临沙特馆,我们还想要再睹王子的风采呢。晨报点评

  造价最高,名副其实。

  ■最会“呼吸”的建筑:

  日本馆

  日本馆的循环系统设计,其实是借鉴“庇荫”、“洒水”等日本传统智慧,并使之与最先进的环境控制技术和材料技术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的力量。一向注重科技与环保的日本人,在上海世博会建造了一座“像生命体那样会呼吸的建筑”。在弧形穹顶上,错落地分布着“三洞三角” 6根循环呼吸柱,有点类似“鼻孔”和“触角”的设计,不仅起着支撑整个建筑物的作用,还通过充分利用光、水、风等自然能源,承担更重要的环保功能。

  民间印象

  章小姐(宁波,26岁):从建筑开始,我就感觉日本馆做得非常用心。从昆曲演出,到机器人的小提琴演奏,再到中日科学家共同保护朱鹮的主题,都让人印象深刻。晨报点评

  紧扣环保主题,展现先进的科技,也让观众感受到日本人的认真、细致、多礼。

  ■最精致的剪纸作品:

  波兰馆

  波兰馆展馆外形抽象且不规则,变幻的光线穿过剪纸图案在馆内营造一种明暗错落的效果。这座产生丰富视觉体验的建筑物外部由相互交织的剪纸图案组成,阳光可以透过缝隙进入大厅,当黄昏降临,展馆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它还具有多个表面,一方面构成折叠的“剪纸板”,另一方面又构成有趣的几何形状的内表,可创造性地分割成展览、音乐会和其它不同的功能区域。

  民间印象

  网友“beiy”:波兰馆的设计和外形让我自然而然联想到我们的民族剪纸,但是仔细看它的镂空图案,感觉它是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走入馆内,灰暗的基调,一路有投影打在白色镂空板上,仰望不断变幻的图景,真是美轮美奂。晨报点评

  表面布满镂空花纹,仿若民间剪纸的大胆创意,十分唯美。

  ■建造速度最快却最抗震的建筑:

  远大馆

  远大馆是一个可以自由移动的场馆,一天之内可以拔地而起。建设过程就像搭积木,一台吊车从平板车上吊装起特制的钢材、墙体泡沫板、地板等配件,安装工人将其依次组装到预定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采用带有静电除尘器的换风机,室外空气经过机器进入室内时,99.9%的尘埃和细菌都将被过滤掉。

  民间印象

  网友“wangsd”: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是,一家做空调的企业,却宣传让大家少用些空调。通过一个视频,看到远大如何在24小时内建造了这个场馆,以及他们对于现有材料的合理利用。他们传递的思想是建筑环保很简单,不是什么昂贵的东西,只要窗户隔热做做好,夹层厚一点,所有开发商其实都应该来看看。晨报点评

  “9度抗震、6倍节材、5倍节能、1%建筑垃圾、100%工厂制造”的特色,让它成为一座拥有强大科技依托的可持续建筑。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