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周楠
■园区内人群往往集中在一些封闭的展馆内,一些采用开放、现代流动方式展示的展馆却游人较少。“这是一个误区,好像一定要进馆看个究竟才是参观。其实,开放式和封闭式都是展览的一种方式。开放式展馆,往往在设计上动了很多脑筋。”
■另一个误区是:很多游客总是匆忙看馆,然后比谁看的馆多,却忽略了游园。“其实,建筑、灯光、时尚、巡游……游园可以欣赏到的风景也许更多。”
作为参与了世博会筹办,又多次实地观看世博会的建筑专家,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总建筑师邢同和看世博,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哪些独家门道?
“比起出国,世博会应该是一个极好的快速学习机会。就说看建筑,不仅能看外观造型,看民族风格,还能看其材料质地,加强对建筑和景观理解的素养。”邢同和说,就比如英国馆的种子圣殿,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它们如何组合成多种图案和颜色,所有的触须又将会怎样随风轻微摇动,从不同的角度细细品味,可以品出现代建筑景观美学的新意蕴。
邢同和发现,园区内人群往往集中在一些封闭的展馆内,一些采用开放、现代流动方式展示的展馆却游人较少。“这是一个误区,好像一定要进馆看个究竟才是参观。其实,开放式和封闭式都是展览的一种方式。开放式展馆,往往在设计上动了很多脑筋。”。
比如,印度尼西亚馆顶部数十根竹子穿墙而出,是印度尼西亚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的标志。整个展馆分4层,由一条600米长的通道贯穿,仔细看,不仅有印度尼西亚秀美的自然风光,人们朴实的生活状态,也能感受其文化和创意。丹麦馆将“小美人鱼”置于馆中央,展馆由两个环形轨道构成,从上俯瞰形似一个螺旋体,超越了传统的展览形式,游人不断穿梭于室内与室外。
展馆外立面上的孔洞,可以让阳光照进室内,还有助于自然通风;每个孔洞都安装有LED光源,既可以调节场馆内的光线,也可以在夜间照亮外立面,很有创意。此外,新西兰馆、卢森堡馆、荷兰馆等,都采用了开放式场馆设计,可细细品味。
在邢同和看来,本届世博会最大的亮点,是从规划建筑到展馆内容,无不体现科技和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往,科技的运用意味着对世界的探索、对生活的改善,而本届世博会呈现出一种科技与文化的美妙结合:既有环保、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人类共同追求的科技发展,又在这其中穿插体现着很多民风、民俗的文化。”
邢同和举例说,法国馆内,庭院带来的视觉、清水带来的触觉、香水带来的嗅觉、老电影片段带来的听觉等感性元素,让人充分体验法国文化的魅力。同时,设置大量的视频投影、活动图像,以及不规则线条外框、反射跳动的波光……这些科技手法使表现效果增色。在意大利馆内,展示的“意大利之创新”竞赛成果,绝大部分是真正的产品,如吸收空气中烟尘的油漆、新型食品以及市场上已有产品的优化升级等,上演的世界著名时装品牌的时装秀、意大利皮鞋、音乐、名画则凸显其文化的张力。再比如展馆普遍使用了LED屏幕,是历届世博以来最为显眼的。LED本身是一种科技手段,代表了霓虹灯时代之后,普遍使用的冷光源,节能环保,而它播放的画面内容,表现的正是各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