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23:55  

  7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发展——暨2009真如国际论坛”在真如副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不仅吸引到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众多国际级建筑规划大师、城市开发实战专家济济一堂,大众对于论坛前期活动的热情参与及网民与专家的现场积极互动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国际性与大众化结合的特点。以上为同济大学副校长伍江。

  伍江: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刚才各位专家讲的都是外国的经验,现在把目光放到上海。我的演讲分成三个部分:第一个是上海城市空间布局当中的多中心结构;第二个是上海需要更多的城市副中心;第三个是如何规划我们的城市副中心。上海,大家知道是一个超大的城市,为什么我们要强调城市空间布局当中的中心,因为城市本身就是中心。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模式,它的特征就是集聚。 这个“集聚”,实际上它的动力是无限的,也就是人一直是向往集聚的,但也受到限制,因为不能集聚的规模太大,太大以后会形成城市运转效率问题、能源消耗问题,有人互相的干扰问题,所以很多的问题决定了这个城市必须有深度的尺度。

  一方面城市希望不断向中心集聚,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这个中心是存在在适度的尺度里面,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上海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总体的层次,上海不应该仅仅只有中心城一个中心。在这个层次里面,中心城就是一个大中心。我们希望这个中心不能再大下去了,因为我们的中心城600多平方公里已经太大了。如果再大下去,里面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就会更加集聚的暴露出来。我们希望面对上海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压力,面对它的人口压力,这里主要指大量的外来人口涌入上海,在过去15年当中上海每一年都有大量的人口的增量,这就是为什么提出多中心概念。目前有一部分已经初具规模,有一部分还在规划当中。

  第二个层面是上海的中心城,中心城是一个中心,对于中心城来说应该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中心组成。中心是分层次的,在我们城市规划当中,我们提出来在中心城600平方公里里面应该有一个市级的中心和四个副中心,也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根据这样的规划思想,上海已经形成了除了陆家嘴、外滩地区整个上海金融贸易商业中心之外,我们有了徐家汇副中心,规模已经基本上完形,还有江湾五角场的副中心,还有浦东的花木副中心还有真如副中心,当然真如副中心是最后一个启动的,我们希望最后一个启动的副中心会有更多的机遇,可以汲取前面的经验和教训,可以做的更好。这是上海多中心的空间布局。讲到多中心的布局,其实在城市发展当中,一直存在着城市是围绕中心发展还是城市应该均匀发展的争论。城市没有中心的发展,最后是带来城市缺少活力。实际上,在过去100多年时间里面,在世界的规划理论当中出现过不要中心的均匀化的发展。比如说半个多世纪以前,美国非常有名的建筑师提出了一亩城市,每个人有一个花园洋房。刚才讲到的洛杉矶,就是这个模式,而这个模式现在看来是失败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今天建设新的城市的时候,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人的活动除了有一个舒适的、足够的空间之外,他还有许多其他的需要,人需要集聚,人是一个群居的动物。所以,城市中心是必然的。同时,因为中心的作用带来城市的一部分区域的资金、人流、活动的集聚,造成他在局部地区能级的提高。而城市当中的不同地区的能级差,恰恰是这个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所以说,从这个意义来说,城市的中心和城市的多中心发展,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规律。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部分。

  第二个部分,上海特别是中心城需要更多的副中心,按照我们的规划,上海有四个副中心。实际上,很多人担心当徐家汇副中心形成的时候,当杨浦区在讨论五角场江湾副中心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讨论上海还需要那么多的副中心吗?能有那么多的人气吗?事实上,我们上海中心城区已经基本接近1000万,在这么大量人口集聚里面一个、两个副中心是不够的。事实也证明当江湾五角场副中心初具规模的时候,已经有了跟徐家汇副中心抗衡的能力。我们有望还可以在规模上,在聚集度上,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活动的能级上还会提高。接下来就是真如副中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在上海的西北部真如副中心一定能够跟徐家汇副中心,跟江湾五角场副中心一样,集聚人流、集聚投资、集聚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问题是,是不是仅有这些副中心就够了,对上海来说三个、四个副中心是远远不够的。当然在规划当中中心是分层次的,各个社区还有很多个中心,但有相当一部分的社区中心是应该可以发展成为具有更高能级的副中心,甚至于城市中心。

  对于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来说仅仅有一个市级中心也是不够的。我们现在正在规划和建设这个副中心,在不远的将来可以齐头并进成为上海市的副中心,在它的下面还有若干个副中心起来。上海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和这么迅速的经济发展是需要,也应该有这么多的副中心。这是我想演讲的第二个问题。

  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去规划和建设我们的副中心。副中心的建设,现在很多人都理解是一个城市规划的问题。你在空间布局上面,画出几个圈,这个圈根据我们人的意志逐步逐步的集中投入,然后形成我们一个区域或者是城市的中心。有没有道理呢?当然有,当投资的热钱集中到某一个点的时候,这个地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变成一个积极繁华的地方,中国的例子是深圳,上海的例子是陆家嘴,世界的例子是迪拜。但世界上,不论是陆家嘴,还是深圳,还是迪拜,我们有理由相信至少在三、三十年里面不会是一个真正的市中心,不会有人认为是陆家嘴人、是深圳人,是迪拜人。

  正如100年前上海一样,刚刚集聚起来除了原住民以外没有上海人,经过150年的发展,一个地方的发展需要有人认同的,副中心的发展除了高度集聚的经济投入和建设规模之外还应该延续历史的文脉。我们前段时间做过一个研究,上海很多今天的城市副中心或者更次一级的中心包括徐家汇和静安寺,很多地方早在开埠以前就是集聚区,扮演成比村庄外面的农田更加重要的角色。

  从这个意义来说,城市发展的中心是要有历史渊源的,很可惜有很多地方本来有可能发展成为市中心或者副中心,或者次中心的,后来由于规划的重重不正确的导向,带来中心地位的失去。像普陀区有关的曹家渡地区,历史上就是非常重要的上海副中心,但没有发展。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没有抓住城市副中心很多重要的因素。第一个因素,必须有历史渊源,真如有、徐家汇有、五角场有,同样曹家渡也有,只有这样的地区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副中心。

  第二,不仅有历史渊源还必须符合副中心的要求,首先在功能上必须是混合的,曹家渡副中心地位的失去就是因为由原来的混合功能变成了单一功能,纯粹的居住功能是不可能形成中心的。同样,纯粹的商务功能,它可以在形象上形成城市的中心,但事实上市民是不认同的。我们很难想像一个上海市民,他没事吃饭、买东西跑到陆家嘴去,它不是为市民的,但徐家汇可以,现在的五角场可以,我们希望未来的真如也可以。为什么?因为这个地方的功能是混合的,是多重选择,这里有居民,这里有商业,这里有商务,这里有文化。这是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功能必须是混合的。

  第三个重要因素,在副中心里面,除了它是商业中心和商务中心以外必须是文化中心。而现在在很多城市中心建设当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当然也有很多城市在中心建设当中也会把若干个文化设施放进去,但实际上文化中心绝对不是一、两个文化设施所能决定的,它需要集聚。我也建议在真如副中心规划当中能够适当的集聚文化设施。这是它的第三个要素。

  第四个要素,副中心、城市中心必须是人活动的中心,因此要有人的尺度。现在我们的城市规划建设当中,往往尺度过大。今天人口的集聚,建设量和经济总量的提升需要大尺度。但是,我们希望城市的结构尺度是大的,城市的活动尺度是小的,我们称之为“巨大的尺寸、人的尺度”。我们希望在真如副中心建设过程当中能够注意。其中有一个具体的建议就是街坊要尽可能的缩小,现在我们的街坊太大。大的地方会吸引大的开发项目,但同时也会削弱这个地方人的活动。所以,我建议在真如副中心规划当中,尽可能缩小它的街坊尺度。

  鼓励小尺度的街坊开发,小尺度但是高容量的开发,会极大的提高它的人气和吸引力,最终成为城市的中心。当然对于城市副中心来说,还有很多的问题可以探讨。上面只是我个人的意见、观点,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