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图文: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8日 20:58  

  7月28日,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博论坛•国际化大都市副中心发展——暨2009真如国际论坛”在真如副中心隆重举行。论坛不仅吸引到了来自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的众多国际级建筑规划大师、城市开发实战专家济济一堂,大众对于论坛前期活动的热情参与及网民与专家的现场积极互动也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充分体现了本次论坛国际性与大众化结合的特点。以上为美国南加州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马清运。

  马清运:各位专家,朋友们大家下午好!多中心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经济、社会以及政治发展对于人口的对策,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先例和不同的经历。在这个经历当中,中国城市发展使得多中心的城市现象成为非常顽固,又没有真正研究透的城市现象。我今天不太想介入这方面理论的阐述,也不太希望用各种案例来表明多中心发展的必然轨迹。更希望从现象学的角度把多元论和二元论的城市发展稍微跟大家展示一下。另外在展示当中也有一些心得,特别是对于上海和洛杉矶的多中心发展的现象,做一些粗浅的比较。因为我是第一个发言,希望我能够抛砖引玉,让更精彩的发言在后面发生。

  我刚才说过,多元论或者多中心是跟二元有关的。大家现在看到的图就是怎么样按照农业的规矩和规律、空间的逻辑形成似乎有中心,但又不是城市的集合现象。这种能量的聚集和变化,就是最早形成二元论的两个中心带来的两种生存方式的空间逻辑。再往前发展就变成了这种图式,也就是说,具有一定空间逻辑的农业生产和具有非常强烈的组织以及协调,甚至有统领城市的能量发展。这两种城市的存在都是城市当中,虽然是按照不同时序发生但也是按照时空同时存在的,这就是最早的二元城市发展,这显然成为我们的主要中心,而其他能量的聚集就形成我们所谓副中心的状态。归结起来二元的开始就是一个农村,一个城市。最早的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其实城市很快就形成了双中心的逻辑,一个是具有商业交换以及文化交流的场所,这就是我们常规的城市,另外是用于保护,用于单一功能的方式。中国古老的城市和西方古老的城市分离出副中心都是因为防卫以及特别单一的使用功能形成的。

  在经历现代主义之后,我们发现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细腻化,所有也变成有组织化,我们有生活的地方,有工作的地方,有买卖的地方,有交流地方,另外还有文化的聚集的地方。在中国70年代以及80年代的城市实践当中也是按照这种格局发展的,已经有多中心的状态。把这四个堆到一起,再寻找它的空间可能性,这就形成我们所有的所谓副中心的发展。我觉得还回到二元论最根本的问题上,如果有一点A和B,中间到底发生什么事,才使得它是一个健康的、相互补充的中心发展格局,同时发展格局。显然把A和B用各种方法连接起来,有火车、有飞机,可能有很多很多条地铁,其实这是错误的。把两点非常便捷的连起来,其实会毁了所谓中心的独立性,两个点之间是不能连的。两个点可以发展,首先是有物质障碍,两点之间的联系必须非常不方便。要么有一条河,要么有山,有各种阻碍,要不然中间就有无边无际的农村,要不然就是有非常强烈的城墙、护城河,所有能够使两点至今屏蔽的物质状态,要不就是形成水乳不交融的文化状态。

  我刚才说的二元之间真正明晰的关系,我总结一下有四个原则:一是,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分离。就是清晰的定义,而不是清晰的融合。我觉得协调和统一是现代文学当中非常具有反动的、麻痹的,而且是诱人的词句,我们一说协调发展,我们就想到人类所有美好的事情。但恰恰是因为它造成了中心之间的混淆,没有相互特点的状态,首先是协调,有非常强的区别特征。第三个,有非常非常单一的,可以依赖的原因,如果对这个中心没有足够可以依赖的原因,这个中心是不能叫做中心的。

  最后用三个城市的例子,这是洛杉矶,洛杉矶是世界有名的很差的城市,一个漫无边际,汽车比人多,非常分散的城市。但洛杉矶分散的状态恰恰带来了洛杉矶多中心之间非常有意思的,可以借鉴的话题。所有人说起洛杉矶,不是指洛杉矶一个地方,要不然就是西边,要么就是威尼斯海岸,要不然就是好莱坞,要不然就是韩国城,一个点一个点形成了洛杉矶真正大的城市和人口的分布区域。我也跟大家说一个故事,洛杉矶为什么可以形成这样。在规划当中,认为城市聚集到这种空间状态之后才有空间发展的可能。洛杉矶在50年代初的时候,几个大的汽车制造商包括福特、GE合起来,把洛杉矶当时的轨道交通和铁路交通买下来了。买下来之后就把所有的铁道拆掉,盖了大量的高速公路,因此形成了洛杉矶今天的格局。如果从都市的社会学角度来讲,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买了所有的铁路,把铁路拆了之后,其实就宣告着,从此以后城市的生活只能用汽车制造商制造的汽车作为产品,才能支撑这样的城市生活,是一个非常非常坏的例子。

  在美国社会学和城市学角度来说,永远当作企业直接插黑手的事情。但这恰恰形成了洛杉矶非常明确的,有文化特征的,而且是大家愿意不相往来的城市格局。也就是在洛杉矶这几个点之间,如果你开车参加晚会或者参加活动,至少开车40分钟以上,所以洛杉矶没有人愿意跨这些中心每天跑两次,就一次,永远呆在自己的中心里。因为中心独特的分置,高速公路永远是堵车,大家都不愿意去另外的地方,所以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副中心的意义。所以,一个非常反动的行为带来了多中心发展的格局。

  这是东京,东京其实在大家的认识上也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带有社区一级、服务半径更小的服务中心。这样的中心显然跟洛杉矶的多中心是不一样的工作机制。其实,上海也有很多多中心,拿上海浦西来讲,大家在选择自己认识的从属性来说都是选择中心来描述的。这种状态虽然也叫做多中心,但不是我们所谓的领域之间的多中心状态。

  这是巴黎,巴黎也是多中心,巴黎有很多很多的中心,你仔细想起来,任何一个巴黎人在描述他自己的住址或者自己的文化属性,自己的阶级属性从来都不说我是巴黎人。

  刚才几个图很有意思,我放在一块,你会发现它的尺度在变化的。洛杉矶是这样子的,东京是这样子的,巴黎是这样子的。就是多中心的尺度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影响,有不同的观点和观测的层次以及对尺度的把握。我是觉得,上海如果真正能够发展出名副其实的副中心,我认为应该非常清楚的定位自己的多中心是在哪种层级上来谈的,是涵盖了哪种人口形式和经济的组成方式,形成真正名副其实的副中心作用。这个课题是很顽固的,又没有真正研究透的课题。随着中国目前内地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前两年出台的城乡一体化的试验,我觉得可能在这种条件下来想上海多中心的问题或许有更多的心得。我前两天谈这个题目也想了很多,首先是要区别,而不是协同。也就是说,要有区别。要有有控制的不同中心的连接。

  第三个,要有创造力的社会项目。社会项目包括教育、就业、医疗和保障的保障项目。这些保障项目是非常难形成,甚至是不可能的。我列到最后一个,要有绝对吸引和非常强烈吸引力的建筑形式和空间的逻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多数的城市生活者直接认同他作为新区以及副中心魅力的时候,是用建筑的形式和空间的逻辑作为第一判断点的。如果没有了这个,我认为副中心也是非常难成立的,甚至是成立了也会经历能量持平的状态,又变成了很多中心混为一团不能区分的现象。我就抛出这些设想,希望跟大家讨论,同时也预祝这次论坛取得成功。谢谢!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