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世博会正再塑中国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6日 07:44  新闻晨报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世博会正再塑中国形象

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 世博记者 殷立勤 现场图片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世博会正再塑中国形象

  今年5月4日,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学子在世博园区庆典广场打开“笑脸”。 世博记者 殷立勤 本组资料图片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世博会正再塑中国形象

世博园里随处可见有序排队等待参观的游客


世博执委会副主任:世博会正再塑中国形象

园区志愿者冒雨为游客服务


  □世博记者 李芹

  “我认识你,我每天都看《世博每日快报》,常常看到你的名字。”当接过记者名片时,周汉民一句话就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他说,《世博每日快报》办得非常好,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周汉民表示,每周他都会花时间在世博园区内巡馆,不止一次看到有馆方把彩色的《世博每日快报》悬挂在醒目处,不仅给工作人员看,也会在重要庆典时给国家元首看。 “这个非常不简单啊! ”他赞赏道。

  采访结束后,他欣然接受了为《世博每日快报》及《新闻晨报》读者题字的要求,认真地写下了“世博精神、永放光芒”八个字。

  与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约采访既顺利又不顺利,顺利的是他第一时间就答应了记者的专访要求,不顺利的是作为一名忙碌的世博工作者,要约出个专访时间实属不易。前后两次更改时间后,终于在9月1日上海世博会进入最后两个月运行之日完成了专访。

  起初,记者打算做的是一篇人物专访。可周汉民再三表示,世博会是一项千军万马共同努力完成的伟大事业,自己只是工作人员中的沧海一粟,实在不能代表整体。而作为一名知识分子,能从申博之初就开始服务世博,对他来说也是甚为荣幸的一件乐事。于是,专访变成了一篇围绕世博会点滴展开的全景式采访。

  谈参展规模创纪录

  初衷在于以平和心态共襄盛举

  上海世博会有189个主权国家参与,此前的纪录是由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保持的,有155个主权国家;上海世博会有57个国际组织参与,此前最多一次的纪录为17个,也是在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上;爱知世博会的企业馆数为9个,创下此前历史之最,但上海世博会的企业馆达到了18个;上海世博会首创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更是吸引全球50个不同的城市案例参与……无论是总数还是分类,本届世博会都创下了世博会的参展方之最。

  提起这个广为媒体所报道的“前所未有”,周汉民表示,创造纪录不是目的所在,以平和心态共襄盛举才是向这么多参展者发出邀请的初衷。他指出,189个主权国家中,有19个国家尚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前来参加世博会。而上海世博会运行至今,组织者也深感欣慰:没有一个国家因为自身或者金融危机的原因退出世博会。

  除了这么多国家的参与,本届世博会还首创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和网上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确立了代表着当今城市发展中的4个展示领域:宜居家园、可持续的城市化、历史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世博会组织者设立的国际遴选委员会从28个国家和地区的113个应征案例中,最终选出了50个实物建设案例和展馆展示案例。许多案例都是节能环保的典范,与低碳经济的理念高度吻合。

  网上世博会则是永不落幕的世博会,是世博会的导引、补充与延伸。

  每5天一轮换的省区市活动周,也让中国的31个省区市走上了世界舞台,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

  谈申博时所遇难题

  要让中国形象更鲜活更有意义

  早在赢得世博会主办权的那天,周汉民就曾说过,这将开启“再塑”中国形象的旅程。如今上海世博会进入最后两月的倒计时运行,这番“再塑”之旅是否正在一步步地向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实现?

  从2001年任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开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拉开大幕,周汉民的世博经历已经有9个年头。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当时申办世博会的背后故事。周汉民说,当时的申博背景是北京已经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于是国际社会有一个普遍疑问:“为什么要让中国‘好事成双’?”要想赢得办博权,就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把世博会带回中国就是把世界带回中国,世博会不仅可以让中国人看到世界,更可以让整个世界认真地看看中国。”周汉民表示,中国拥有5000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少国人可能会形成一个既定印象,认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应该无人不知。但事实上,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既定印象会和龙、灯笼、京剧等程式化的符号挂钩。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历练和象征完整地、浅显地、深入人心地展现出来,也是“再塑”时必须要思考的,而世博会恰恰是最好的契机。

  对于中国形象“再塑”,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不得不书,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也当然要得到反映。之所以开启“再塑”中国形象的过程,并不是想将一些既定形象推倒重来,而是通过世博会的努力,让中国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有象征意义。

  “184天,环顾世博园,看到的是东道主不遗余力地把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奉献给世界。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没有缺陷、没有瑕疵。但我们有勇气、有努力、有措施,我们会一直坚持到10月31日子夜。”周汉民如此表示。

  谈世博会该怎么看

  “和而不同”会让人们有所思考

  周汉民几乎看遍了每一个场馆,因此,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常常会被问到“世博会里看什么”、“什么场馆最好看”之类的问题。

  对此,周汉民的观点是:“世博会看科技、看文化、看发展、看和谐。什么场馆最好看,则要看当事人的需求何在。”

  沙特馆的展示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游客愿意排那么长时间的队伍等待入内。而像拥有4D电影的石油馆、哈萨克斯坦馆外大排长龙,正是因为其展示中蕴含的科技吸引了游客的注意。“这些热门场馆之所以吸引游客,源自其中蕴含着很多电子革命的成果展现。”

  中国作为本届世博会的东道主,也是本届世博会的参展方之一,最广泛地利用了太阳能。从中国馆到主主题馆(浦东三馆合一的代称),太阳能发电能力高达4.7兆瓦。其中仅主主题馆一座建筑,就创下了亚洲的单体太阳能使用之最。

  园区内有大量的交通工具,但全部使用清洁能源,零废气排放,这在中国也是前所未有的。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国家与我们一起努力,打造科技世博。瑞士馆的外立面可以降解,日本馆的薄膜外壳是高新科技……“诸如此类都是本届世博最吸引人之处——科技亮点不是廖若星辰,而是繁星点点。”说到激动处,周汉民禁不住比划起来。

  世博会期间,除展览馆的展示以外,园区内总数逾2万场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系列论坛活动和国家馆日、荣誉日的相关活动,也是大家直接接触五大洲不同文化的好机会。而汇集于世博会上的超前发展理念、最成功的探索和实践,会完美地诠释“发展是什么”。“还有看和谐。”周汉民指出,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前这一时代的主题,但纷争和离乱却依然比比皆是。然而当走进世博园,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化和谐共处,相信人们看完以后会深深思考一个问题:作为地球村一员,为实现世界和谐、实现和而不同的表达,应该作怎样的贡献。“从这个角度上讲,看世博会将是一次非常好的心路历程。”

  谈试运行巨大压力

  由“无地自容”到制订巡馆计划

  “回想试运行首日的场面,那种压力令人终身难忘。”谈起试运行时的情况,周汉民毫不讳言在一定程度上让他感到“无地自容”。整整一天,不断有朋友给他打电话,电子邮箱也被朋友发来的问候或者入园现场感受塞满,有些朋友甚至还附上了自己所拍的照片。面对这种压力,每一位世博工作者都感到“芒刺在背”。

  所幸,这种压力经过适当转化变成了动力。“分片区、分大组与总代表、馆长沟通,希望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制度去完善组织者的各项服务。”周汉民说,他所参加的第一次沟通会的对象是来自欧洲片区的45个参展国。至今他还记得有一些意见十分尖锐,甚至连话语的表达也十分激动。不过,随着各项工作的日趋完善,到最近第5次与大洋洲和国际组织开沟通会时,听到的更多的是各参展方发自肺腑的赞扬与感谢——“这么大规模的世博会,也只有中国才能办好。”

  除了这种制度上的沟通,作为上海世博会执行委员会副主任,周汉民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巡馆计划。每个星期,他会抽2到3个半天到园区里巡馆。这既是对现场工作人员的一种慰问,也是了解场馆一线情况的机会。

  “9年的世博经历,让我和大多数馆长和总代表都相识,这样的巡馆对加深双方感情,建立良好沟通模式非常有效。”周汉民颇有感触道,参展方代表对于组织者工作的肯定也能从中窥出端倪。

  谈参展者大力支持

  加蓬总理母亲登台当普通演员

  “除了我们这些组织者的工作外,参展者的支持也令我们深为感动。”采访中,周汉民忍不住向记者说起了几个令他记忆深刻的经历。“8月15日正逢舟曲泥石流全国哀悼日,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而根据世博会的安排,那天是赤道几内亚国家馆日。”周汉民说,去机场迎接特地来参加国家馆日的赤道几内亚总统时,工作人员都忐忑不安,不知道如何告知总统这样一个变动。最后,当工作人员试探性地询问总统有没有可能将国家馆日活动推迟到次日时,总统非常干脆地表示:“你们的安排就是我们的决定。”于是,在次日上午已经有巴拿马馆日活动的情况下,赤道几内亚国家馆日的活动被推迟到了次日下午。“即便如此,在开场致辞中,总统还多次表达了对舟曲遇难者的哀悼,令我们所有人都非常感动。”

  再说非洲国家加蓬,在国家馆日的官方仪式上,一如既往地带来了充满非洲热情的表演。压轴出场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引吭高歌赢得了阵阵掌声。退场之后,这名女士居然将表演用帽随手扣在了加蓬总理的头上。“当时我还觉得奇怪,怎么演员和总理那么熟悉。”回忆起这个小插曲,周汉民忍不住笑了。之后经过打听才知道,原来那位以普通演员身份登台表演的歌唱家正是加蓬总理保罗·比约格·姆巴的母亲。“一位总理的母亲以普通演员的身份为国家馆日载歌载舞,难道这不是他们重视世博会的最好体现吗?”周汉民说。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许多,周汉民告诉记者,这些小故事反映的其实都是一个问题,只有东道国和参展国的共同努力,竭尽全力不断完善措施,才能为全世界人民奉献一场精彩的世博会。

  谈最后两个月运行

  希望大家趁早游园并留下微笑

  在谈到最后两个月的世博运行,周汉民坦言压力不小。“世博会还剩下60天的时间,却面临很多考验。我们从来没有想过要硬凑7000万人次的入园人数,只是想尽可能地满足海内外游客的需求。”

  “世博园的入园客流已经超过4700万人次。”他表示,目前还有1800万张已经出售的门票尚未使用,加上10月有14天的指定日,期间会有中国国家馆日、世博高峰论坛、世博会闭幕式等重头大戏轮番上演,“希望游客能够趁早在9月上旬完成游园。”不但因为最近天气宜人,而且园区内外各方面推出了一系列优惠措施——比如个人票预约入园可享30元免费餐券、东航推出的游园抽奖等活动。

  在应对大客流方面,周汉民认为,世博园已经有过应对50多万入园客流的经验,随着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与更新,相信再遇到大客流,还是会平稳、有序、有力、有效地进行应对。当谈及游客的盖章热,周汉民则直言“不能偏废”。因为很多游客都是举家从外地赶到上海看世博会,花费的可能是几个月的积蓄,总想留点记忆,因此热切地进场馆盖章留念情有可原。“与其让世博会死气沉沉,不如热气腾腾地展开各种活动,吸引大家纷至沓来。”

  对于大家普遍关心的场馆去留问题,周汉民表示,目前留多少场馆、留哪几个都没有定论。就他个人而言,如果一个场馆仅仅留下建筑本身,而撤销了其中的多项展示,本身也就没有了意义,毕竟参观不仅仅是看建筑,更多地是观赏展示项目以及其中的内涵。“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周汉民套用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词来代表最后两个月里的任务。

  谈后世博精神传承

  低碳革命理念还可以继续讨论

  随着世博会进入最后运行阶段,后世博的讨论也屡屡见诸报端。

  “我们能把什么留给未来?这是我们常常会问自己的问题。”周汉民表示,后世博的核心在于不仅留下物质财富,更要留下既广又深的精神传承。应该说,最近一次的科技革命是持续了70多年的电子革命,而电子革命带来的成果在本届世博会上有很好的展现。但除此之外,低碳革命也是一个挥之不去的话题。

  瑞士的湖光山色令每一个去过的游客印象深刻,但很少有人知道,50年前的日内瓦湖水比黄浦江水还要糟糕。但是通过水治理,日内瓦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因此,瑞士的日内瓦、苏黎士、巴塞尔三个城市联袂带来一个案例,就是关于水治理的。再比如汉堡之家,是最典型的生态建筑,可以做到能源自给和零排放。还有马德里“竹屋”和伦敦零碳馆,都是想尽一切办法倡导低碳生活的模式。

  “低碳革命的理念还可以继续讨论,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量,高效率、高效能、高效益是追求的理想目标。”周汉民说,在世博会带来的这场低碳革命中,公民意识也会随之得到很大的改善。多元文化的冲击与碰撞、合作共赢带来的心态变化……类似种种都将为低碳革命融入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奠定一个非常好的基础。

  具体说来,世博园区内大面积的太阳能运用能让人看到太阳能进入实际生活的前景。LED照明在园区内的广泛运用不仅会推动LED照明行业的发展,也会给普通市民带来“21世纪绿色光源”的意识。世博园区使用的新型无轨电车、超级电容车以及超级电容与蓄电池混合动力车三种清洁动力汽车,让园区内的公共交通实现了“零排放”,在世博后也将极大地带动上海市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与运用。“类似这样的技术还有很多,比如说节能的生态建筑、废弃物无害化的处理等,在园区里面都可以看到现实的模板,各领域、各行业都可以从世博会这个大课堂中各取所需。”周汉民表示。

  谈上海所受裨益

  硬件与文明风貌都将出现飞跃

  作为世博会的举办地,上海将有何受益?

  周汉民表示,上海的城市管理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以园区中广泛使用的喷雾设施和直饮水为例,高温天里喷雾设施不仅会使气温有明显降低,每天1000吨的直饮水供应也可以看出整个世博园区对于直饮水的巨大需求。

  周汉民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世博园区的直饮水供应将大大推动直饮水在整个上海的运用。

  此外,园区内各展馆所展示的工业城区改造、垃圾回收处理以及建筑材料的革命,甚至园区清洁能源的汽车使用,都会给上海这座城市的管理带来很大的借鉴——“我真心呼吁各行业的专家组织小分队进园好好考察,利用世博会的契机,向这些领域内的先进国家、城市或者组织取经。”

  而除了这些硬件上的受惠外,周汉民认为,世博会也会给上海这座城市的文明风貌带来一个质的飞跃。“一开始游客的排队秩序不好,可是现在你去看看,即便是40℃的高温,大家还是非常有序地在排队。”提到这里,周汉民忍不住援引了一家外媒的报道:“我们敬畏中国人,顶着烈日骄阳,中国人坚持数小时排队参观,透露的是一种求知若渴的愿望……”对于一开始健全人坐轮椅、幼童坐婴儿车的现象,他也不避忌,认为这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而目前园区内的有序运行正是自己信心的来源。

  再说“小白菜”,这个已经成为上海世博会名片的群体。周汉民感触颇深,园区内不过七八万“小白菜”,选拔之初竟然有63万人报名,年纪最大的一位已经99岁。经过层层选拔,他们走进了世博园服务,而在“小白菜”背后,有一支更为庞大的城市站点志愿者、城市文明志愿者、城市平安志愿者。“他们不是为贪图安逸而来,也不是为了看馆而来,毫不夸张地说一句,很多‘蓝精灵’(城市志愿者)可能一次都没进过世博园,这些人身上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不分国界的国际志愿者精神。”周汉民认为,他们将大大地推动整个城市文明的发展。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