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下的阳光谷》
《黄浦江》
陈锦芳在家中院子里创作油画《美国馆》
□晚报记者 俞陶然 摄影报道
陈锦芳,一位75岁的美籍华人画家,为了用画笔展现上海世博会盛况,他今年4月来到上海,在与世博园只有一墙之隔的小区租了一套房,并买了70张世博门票,每两天就进一次园区寻找灵感。
昨天,记者来到陈老先生家中,采访这位创立 “新意象派”的老画家。他说,要赶在世博会闭幕前完成100幅世博主题油画,表现园区内各国文化意象的荟萃、融合。
花万元月租住世博园隔壁
陈锦芳出生在台湾,从台大毕业后他前往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获得现代美术史博士学位。他的油画被西方美术评论家称为“新意象派”。据陈博士介绍,所谓意象,就是古今中外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形象。“我在画布上对它们加以整合创新,表达我的理想,那就是‘以爱为宗,人类大同’。 ”
在陈锦芳看来,上海世博会举办,让浦东3.28平方公里的土地成为世界上“意象”最集中的区域。意大利时装、法国名画、日本机器人……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形象。 “如果没有世博会,你很难想象一座城市能汇集近200个国家的精品展示。 ”陈锦芳说。
陈老先生去年就萌生了来沪创作世博主题油画的想法。去年5月和9月,他两次来沪踩点。今年4月,他和爱人来到上海,在毗邻世博园区的一个小区里租了一套房。 “房租挺贵的,每月一万元,但住在这里很有世博的感觉,能给我灵感。”陈锦芳笑着说。在他家的院子里,记者能看到只有一墙之隔的阳光谷和主题馆。
为创作每天看新闻查资料
上午8点多,伴随着世博园内传来的乐曲声,他带着相机、速记本等装备前往世博园。因为安检,陈老先生不能带油画颜料入园,于是他用相机和速写捕捉看到的亮点。除了观察园内的建筑、雕塑,陈锦芳还进入感兴趣的热门展馆,创作以展馆为主题的油画。陈锦芳说,每进园参观一次,他就能构思出三幅作品。
不过,光靠在园区里收集素材还不够,他还要采集各种意象,所以每天他都看电视新闻,了解各展馆的科技和文化内涵,入夜,他便在台灯下查阅各种资料。在书房里,记者看到《世博与科技》、《世博与艺术》等书籍。
已完成40幅世博主题油画
如今,陈锦芳已完成40幅世博主题油画。在作品《黄浦江,世博梦》中,“东方之冠”背后是一条光影交错的黄浦江,江中是陆家嘴建筑群的倒影,仿佛在诉说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在《繁星下的阳光谷》中,绽放LED灯光的阳光谷被置于梵高名作《星空》的意象中。 “通过这届世博会,阳光谷也将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个意象,我觉得它在歌颂太阳能时代的到来。”陈锦芳给另一幅描绘白天太阳谷的油画取名为“阳光谷,太阳能颂”。
对于表现各个展馆的作品,陈锦芳进行解读。在《美国馆》这幅画中,你会看到自由女神、总统山等最具美国特征的意象,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国务卿希拉里、梦露等美国名人,贝聿铭、马友友等美籍华裔名人的形象。
在《日本馆》的画布上,记者看到拉小提琴的机器人、见证中日友谊的朱鹮、日本著名版画《富士山36景》中的红色富士山,还有印象派画家莫奈创作的《穿日本和服的莫奈夫人》。
将向世博会献“艺术大礼”
在40幅作品中,有10幅出现了中国馆的身影。显然,“东方之冠”已成为老画家心中最重要的意象之一。
陈锦芳表示,到10月31日那天,他要完成他的第100幅油画,为上海世博会献上一份“艺术大礼”。据介绍,世博会历来与艺术结缘。在1851年举行的第一届世博会 “伦敦万国工业产品博览会”上,就有数百件雕塑作品展出。而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展出了一百多件罗丹的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历史上的艺术盛事。
“作为华人画家,我有责任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全身心地投入这次盛会。”陈锦芳的话语里,透露着一种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