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馆的不规则银幕很有创意,可以和观众互动对话。本版图片均由深圳特区报特派记者丁庆林摄
极富创意的瑞典馆,艺术地把环保低碳和创意新理念传输给观众。
沈清华
世博很精彩,精彩在创意。
多达242个国家、地区与国际组织的积极参与,使世博这个大舞台汇聚了全世界的智慧与创意。在浦江两岸5.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意无处不在。
奇思妙想的“世博墙”争奇斗艳
从1851年英国伦敦世博会上水晶宫惊艳亮相开始,每届世博会都成为建筑师比拼的大舞台,也总能诞生一批新颖别致的建筑物。
上海世博会也是一届万国建筑博览会,里面的建筑从外形到内部设计,都透露出世界各地建筑师非凡的创造力。仅仅园区千奇百怪的展馆外墙,就让人叹为观止。
芬兰馆外形像个巨大的“冰壶”,墙呈“鱼鳞”状,一块块白色的“鱼鳞”是用废弃的纸和塑料制成;西班牙馆外墙由8524块藤板构成,藤板颜色深浅不一,抽象地拼搭出“日”、“月”、“友”等汉字;万科馆像一个个巨大的麦垛,外墙是麦秸秆压制的一层层面板;日本馆像一个紫色蚕茧,墙面好似能呼吸的皮肤,会对外界的声光等作出反应。
位于C区的瑞士馆,整个外墙被一层生物树脂制成的红色“幕帷”包裹,像一位美女披上一件缀满珠宝的纱衣。“幕帷”上面一个个红色的圆片是太阳能电池板,白天吸收太阳能,晚上发出光亮,产生一种动态闪光的视觉效果。
让记者印象尤深的是英国馆外墙。英国馆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可爱的大刺猬。它的“外墙”由6万根透明的亚克力管构成,每根管子内都放有一颗形态各异的不同种类的种子。这些“触角”长度约7.5米,会随风舞动。夜晚,每根透明管末端内含的光源会让整个英国馆发出璀璨的光芒。英国被誉为全球的创意中心,这是不到39岁的建筑设计师托马斯·赫斯维克的杰作。
各式各样的“世博墙”在园里争奇斗艳,展示了人们对未来建筑的无限畅想。
精彩创意诠释科技改变生活
走进世博园各个场馆,如同推开一扇扇通往美好未来的大门,那些光芒四射的创意产品,无不让参观者感到震撼和惊喜。
西班牙马德里案例馆里面,有一棵罕见的“空气树”。这是一座十边形的金属结构建筑,直径12米,内部有自动开启的百叶窗和直径7米的“引风机”,在“树”内营造出一个凉爽的环境,与外界温差最高可达8摄氏度。“树”的顶部安装有太阳能发电板,实现能源自给。这件大“展品”充分代表了西班牙人的想象力,是从马德里城市街道被原样复制过来的,由可循环材料建成。
在中国馆,不仅有会动的“清明上河图”,还有一个代表了现代科技和环保理念的“叶子车”。车的外形颇像卡丁车,是一台仿生电能电动车。它的动能来自于太阳光、风能等自然能源。“叶子”顶部像普通叶片,血管脉络的系统是一个太阳能收集系统,可以收集太阳能,而轮胎上的扇片可在行驶中将风能转化为电能。这台负排放的概念车预计2030年上市。
“创意之光”是瑞典参与上海世博会的主题,瑞典馆内更是处处充满创意:住在复式结构的房子里,下楼梯时什么样的方式最快捷,也最舒适,答案是滑梯。瑞典人同时辅助发明了一个大口袋,只要游客坐在滑梯口,把双腿装到口袋里,然后你的下滑之旅就会变得非常安全,当游客抵达底楼时,他们的下一个娱乐节目又来了——悬挂在空旷房间里的秋千正等着主人的到来。
如果说瑞典人教给我们如何快乐生活,那做事严谨的德国人则把对未来节能、环保“创意生活”全部“搬”到了世博园内,比如用可持续种植树木制成环保铅笔,用杨树绒毛填充被子等。让游客最直观了解到创意以及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还可以从那些陈列在多家展馆内的机器人身上看到。
用最奇特的方式展示自己
利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来布置展馆,被参展方运用到了极致。巨屏LED、巨幕投影、无线网络等等,成为各大场馆的必备菜。有人形象地说,这里几乎成了LED和巨幕投影的展示会,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产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沙特馆中建设了面积1600平方米的全球最大IMAX巨幕影院,沿着一条贯穿全馆的“传送带”,游客可以全方位欣赏,头顶,墙壁,脚下球形的底部全部都是屏幕,让人仿佛置身电影之中,极具感染力。在城市地球馆,有一个直径32米的“地球”,在上面可以循环放映一部影片,让参观者仿佛在太空鸟瞰,地球的生态变化一目了然,给人以视角的震撼。
在展馆内部的布置上,各家也是出尽奇招。走进西班牙馆第一展厅,仿佛置身于古老的山洞;踏入德国馆的入口,是一条四周发光的隧道;在中国馆,可以坐上小火车观看古代的石拱桥、斗栱和园林;在瑞士馆,可以乘坐缆车游览乡村和城市;在意大利馆,浪漫的意大利人将一个“乐队”挂在墙上,钢琴、乐队席,甚至包括乐谱,全部在墙壁上静静等待乐队指挥的到来。
深圳馆馆长何学文最近参观多个展馆之后,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世博会也是一个展馆展览设计的博览会。
(深圳特区报上海5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