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上海世博会承诺我们的是一场壮观的盛典,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人们汇聚于此,胸怀壮阔,同庆美好明天。而中国作为举办地,与这一全球盛事也是相得益彰。
2003年,当中国第一次向国际展览局提交2010年上海世博会申办计划时,人人都期待着中国能向世界呈现一出雄伟的盛会,但是,谁也没有预见到上海世博会对于今日世界的现实意义所在。2008年—2009年,我们经历了一场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旧的秩序被打破,加速了中国成长为世界强国的步伐。自去年以来,中国承担了更多国际责任,不仅积极引导世界走出经济危机,维护国内安定,还与其他国家开展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促进全球发展、进步和繁荣。
今天的中国,已然是一个经济大国,角逐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从贸易、商务、金融到外交、国防和安全;从科学、技术、创新,到文化、媒体、体育——中国的崛起在全球产生了深远影响。2010年上海世博会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对那些希望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在世界上具体地位的外国人来说,他们要做的就是择日启程,赶赴这场盛会。
人类历史总是交织着胜利与悲剧,其间既有恣意汪洋的人类创造力,也曾出现过贻害无穷的天灾人祸。令人遗憾的是,各种多姿多彩的文明与文化当中,不时会穿插着冲突、争议、战争和恐怖主义等问题。人类必须做得更好,鼓励正义,压制邪恶。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上海对未来的美好愿景——在未来,文明多样性将成为人类共识,而非争端的源泉;在未来,人们将鼓励跨文化交流,促进人类的共同理解;在未来,上海将向世界昭示,只要努力追求成功,不断创新,我们就能创造令世人惊讶的进步。
在写作《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时,我自然将注意力放在了上海这个江主席度过其早年岁月、并曾担任市长和市委书记(1985年—1989年)的地方。二十世纪早期,上海有许多为人熟知的称呼:“东方明珠”、“中国的巴黎”和“冒险者的天堂”。然而,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从原来的活力四射变为一座发展滞后的城市。
甚至到了1978年,邓小平推行改革之初,当其他地区,尤其是中国南方的广东省发展日新月异之时,上海还处于“老牛拉重车”的情形。1980年—1983年期间,它的经济增长率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许多高级领导人,包括邓小平在内,开始考虑重振上海的计划。在1984年春天的南巡途中,邓小平在深圳视察工作结束后途经上海,敏锐地发现了这两座城市的天壤之别。在改革开放以前,深圳只是一座名不见经传的简陋小镇;现如今已是突飞猛进的大都市。相比之下,曾经成绩斐然的上海,其基础设施甚至无法满足本地人口需求。住房拥挤、交通堵塞、通信落后、环境污染等等这些,阻碍了这座城市的发展。邓小平找到上海官员亲自谈话:“我每年都会来上海。”
转变始于江泽民和朱基在上海工作期间,浦东开发取得的史无前例的成功是在高瞻远瞩的规划与细致周密的部署下实现的。上海又恢复了此前享之已久的经济“龙头”地位,推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的发展,包括苏南和浙北,并形成了世界的一大经济中心——哺育着8000万人口,并创造了相当于法国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目前,上海正牢牢把握“四个中心”战略,其目标是,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10年的世博会,是设立在上海的一座地球村,但它不仅仅意味着一次世界博览会。它将成为一个窗口,通过它,人们可以看到中国领导人眼中的未来——一个由全人类参与合作和共享的多极化世界。我的新作《中国领导人是如何思考的》(How China’s LeadersThink),通过与100多位官员坦诚布公的对话,阐述了胡锦涛主席和中国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政策。这些深刻的对话会使读者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及其依据提出质疑,并且认识到 “中国模式”这一提法的正确性。您若想对这些相互抵触的观点进行甄别,那不妨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自己做个判断吧。
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发展之快令人惊叹,而2010年的世博会就是最好的例证。了解中国的最佳方式,了解同中国做生意的最佳方式,就是了解中国领导人及其制定政策的推动力所在。同样的,展现中国领导人规划的中国二十一世纪发展愿景的最佳之处,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