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六户最具浙江特色的家庭将在世博园展示(图)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1月15日 10:50  东方早报

  东方早报世博记者 李萌    

  龙泉张家: 数代传奇的陶瓷世家 

  义乌周家: 小货郎执掌38亿产业

  杭州汪家: 四世同堂见证杭州变迁

  临海戴家: 老街里的百年古朴人家 

  武义俞家: 古村落中的书香门第

  舟山周家: 世代撒网的渔业家族 

  既有传奇的青瓷世家又有创造数亿资产的家族企业 共性是自强不息、和睦温馨   将代表浙江展示水乡人家的风采

  经过半年的征集、甄选,“入住”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最浙江”家庭已经基本确定。日前,中国美院公共艺术学院院长、浙江馆总设计师杨奇瑞透露,为了全面展示浙江家庭的特色,选取对象由最初的4户扩展至6户,既有传奇的青瓷世家,又有白手起家创造数亿资产的家族企业。

  在征集之初,设计团队便希望将不同行业、地域但具有文化底蕴、能反映时代变迁的江南水乡家庭展示在观博游客面前。从去年6月开始,设计团队便在浙江省内发起征集,参选家庭必须符合普通浙江人家的整体形象,是和睦、温馨而有说服力的。

  征集过程中,超过40户家庭自荐参与展示,设计团队也搜集、走访了很多颇具代表性的浙江家庭。最终,确定了6户家庭进入浙江馆进行展示。杨奇瑞坦言,按照原本设想,入选家庭分别代表浙江的村、镇、县、市典型家庭。而实际上,筛选过程中,能反映浙江各行业、各种文化特色的家庭非常多。因此,经过团队商讨后,决定将“入住”浙江馆的家庭扩展至6户。

  杨奇瑞说,归纳6户人家的共同特质,就是每个家庭甚至每个家族成员身上都带有自强不息、勇于开拓的精神。这种精神代代相传,并能发扬光大。同时,这些水乡人家和睦温馨,有的家庭甚至是30多个成员仍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其乐融融。

  早报世博记者获悉,6户入选家庭既有主动报名参与征集,又有被推荐参与展示。目前,每户家庭的展示方案都已大致确定,进入最后创作阶段。按照现有设想,“最浙江”家庭的生活场景、历史背景将会以视频、景观模型的方式展出。

  古村落里的书香门第

  入选家庭:俞凤法家庭

  籍贯: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

  俞家所在的俞源村属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是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以其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精心谋划的村落布局而闻名国内外。

  俞凤法一家就住在这俞源村里,祖宅叫六基楼。俞家在村里可算是名门望族,繁衍至今家庭成员也有30多人。

  俞凤法是俞家16代,年轻时从矿工做到矿长;后来回到俞源村做了村支书,把俞源村介绍给国内外游客。而俞家的后人们都各有事业,生活可算是小康。

  如今俞老先生退休在家,闲暇时采药制药,成了乡医。他喜欢一早带上采药工具去上山转转,采完药下山,在院子里晒草药,切草药,碾草药。住得近的病人可以来家里看病,住得比较远的,俞老先生就上门就诊。

  入选理由:

  在古代文化遗产日见消隐的今天,仍然能够在浙江中部的山城武义县看到像俞源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古村落遗址实属不易。俞源村历史悠久,既具有自己的特点,也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

  俞凤法一家仍居住在世代相传的祖屋里。其祖上是书香门第,闲暇时自我研修,反映了浙江乡村传统的耕读文化。

  传承龙泉青瓷的制瓷世家

  入选家庭:张绍斌家庭

  籍贯:浙江省龙泉市

  张绍斌家族数代人从事陶瓷制造。以他们为代表的陶瓷工匠,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让龙泉青瓷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行业发展的同时,这些陶瓷大师还都有着传奇的个人奋斗史。

  年过六旬的张绍斌出生在一个制瓷世家,他的爷爷张高礼和叔公张高岳都是民国制作仿古青瓷的高手,至今在龙泉青瓷博物馆还存放着他们的多件作品。

  幼年的张绍斌由于家境贫寒而失学,一直没有从事陶瓷创作的机会。务农20多年后,30岁出头的张绍斌才开始跟着叔公张高岳学做仿古青瓷,但也只学了两三个月,后来就转为自学。他认为继承前人一定要突破陈规,仿古只能作为从事陶瓷事业的起点。因此,张绍斌决定做艺术瓷。

  从1996年开始,张绍斌就开始进行龙泉青瓷胎釉的研究。其间,他曾多次对大窑、溪口等古窑址作实地考察,精研古窑瓷片,并对龙泉地区的瓷土矿源进行了千余次全面系统的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绍斌终于烧制出理想的弟窑粉青、梅子青、天青和哥窑薄胎厚釉、米黄色釉。这些釉的釉层厚、釉色纯,米黄釉如冻石一般,为业界所惊叹。这也推动了龙泉的制瓷技术发展。 

  在龙泉的13个青瓷大师中,张绍斌是唯一一个不生产日用瓷而只做艺术瓷的。曾经有人劝过张绍斌,做点日用瓷改善家里的经济状况。可张绍斌说:“我一心一意都做不出几件好的作品,如果再分散精力搞日用瓷,可能两样都做不好。”    

  入选理由:

  张家的后人至今仍从事陶瓷制造,张绍斌的女儿精通制瓷之术,儿子就读于陶瓷学院。龙泉青瓷最近又进入了“非遗”名录,张家人精心钻研制瓷之术,让传统工艺焕发出全新的魅力。

  杨奇瑞直言,张家的生活变迁可以直观地反映出青瓷的发展传承需要依靠几代人的努力,制瓷工艺能流传下来,与聪慧执著的手工艺人不懈努力直接关联,而这也是浙江馆设计团队希望向参观者传递的信息。

  三十口人住同一屋檐下

  入选家庭:周晓光家庭

  籍贯:浙江省义乌市

  30年前的周晓光还是个挑着担子走南闯北的小货郎,如今她已执掌着一个资产规模达38亿元的企业集团,人称“饰品女皇”。30年来,周家人用双手创造出了一个真实的财富传奇。而更令人称羡的是,周家是一个幸福又和谐的三十多口人的大家庭。

  周晓光夫妇与父母、大伯以及她的妹妹妹夫、弟弟弟媳和第三代9个小孩,一共三十多口人同住在一个屋檐下。

  浙江馆设计团队认为,在现代家庭格局越来越小型化的今天,这样的大家庭反而显得前卫又另类,但却更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天伦之乐和根深蒂固的以“家”为主的观念的延续。

  入选理由: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浙江民营经济版图中,义乌的光芒显得尤为闪亮。小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义乌人民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

  勤劳智慧的义乌人将小小的货郎担发展为举世闻名的国际商贸城。而周晓光一家,正代表了义乌人的创业精神,见证了浙江民营经济在这30年间的巨大发展。

  重振祖业的丝绸家族

  入选家庭:汪昔奇家庭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

  杭州汪家,是一个在中山路老街世代居住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他们不仅是中山路家庭的代表,也是杭州家庭的代表。

  家里最年长的老者吴儒珍今年88岁,69年前她嫁给了元泰绸布庄的少掌柜汪冀良。由于孩子多,少奶奶吴儒珍逐渐学会了勤俭持家,困难时她带着全家加工蔬菜补贴家用。

  吴儒珍的长子汪昔奇一直把振兴家族当作自己的责任,1978年,国家派遣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开始招考,汪昔奇脱颖而出,开始了去日本留学奋斗的经历。在日本,他也没忘记祖业,学习了日本先进的丝绸生产工艺。汪昔奇的弟弟汪社强在1978年走上了另一条道路——办起了电表配件厂。

  1998年,汪昔奇的儿子汪鹏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当公务员的机会,从东北回到杭州,想把元泰再开起来。但是元泰的品牌已经被一家贸易公司注册了,汪鹏为自己的店铺取名吉祥坊,以新的形式继承了祖业。现在他们的生活幸福美满,他们的事业欣欣向荣。

  入选理由:

  这个四世同堂家庭的苦尽甘来,见证了杭州城的发展,体现出浓郁的杭州气息,可以说是浙江许多城市家庭的缩影。

  杨奇瑞介绍,汪家的脉络清晰,四代人都居住在杭州,经常团聚,见证了杭州的发展变化。此外,汪家经营蚕丝被家族产业,吉祥坊由创始人汪淑贞女士于1898年创办于当时商贾云集之地——清河坊,吉祥坊养育了汪家几代人。而汪家世代书香,又体现杭州文化气息。此外,汪家人所从事的行业多样化,这又能多方面地体现社会的发展。

  世代在老街生活近百年

  入选家庭:戴世忠家庭

  籍贯:浙江省临海市

  临海戴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临海的紫阳老街,至今已有近百年。紫阳街是明嘉靖年间所建,最有特点的就是那造型优雅的斗角飞檐。

  戴家祖辈都是经营鞋店,有着一手好手艺,做鞋的手艺只单传,太公传给爷爷,爷爷传给了父亲,到如今子女都读书改行后,手艺就传给了家中的小表弟。       

  戴世忠回忆起自己曾生活过20多年的老街,犹如品尝一杯上好的铁观音,色香味俱全,回味无穷。记得小时候自家种的兰花,香味可以飘出几十米远;每天放学回家都要从老街上的一口井中挑水,将家里的大缸灌满;妈妈在大灶台边忙得不亦乐乎……

  当问起从上世纪70年代到如今身边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时,戴世忠直接列出了一组数据:1977年时,他刚参加工作,那时的工资是每月24元,而今是每月6000元;1992年自己拥有的第一套住房是68平方米的一室一厅,如今是180平方米的复式房。身边的一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入选理由:

  戴世忠家庭是少数的在紫阳老街中生活了近百年的家庭,上世纪90年代前,临海市区的中心地就是以紫阳老街为标志,近千米的紫阳街热闹非凡。

  戴家的发展间接代表了台州临海的变化。戴家老房子的墙上还贴着上世纪70年代的老报纸,各个年代的物件和装饰品交织于这间老人居住的老屋中。

  老人家在修补渔网。

  四世同堂的渔港人家

  入选家庭:周氏家庭

  籍贯:浙江省舟山市

  舟山周家,来自东海之畔,住在中国渔都沈家门镇,离沈家门渔港不足百米。周家世代以捕鱼为业,也深刻感受到了改革开放以来,沈家门渔港的发展,更为深切的是感受到了渔港的发展所带给周家的变化。

  周家四世同堂,家族人口已近百人。一家人关系和睦,处处尽显和谐。同时,历经“文革”,周氏家族的老房子依然完好地保存至今,这也足以看出家族的发展史及往昔的生活状态。

  时代前进的同时,很多渔民都改了行,但周家却把捕鱼事业传承了下来,第一代传第二代,第二代传第三代,伴随这样的传承,周家的渔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第一代用的小木船到现在的大铁船,从中就可以折射出周家的发展、整个沈家门的发展再到浙江海洋经济的发展,一目了然。

  入选理由:

  周家可以作为浙江海洋经济文化发展的典型代表,周家也见证了沈家门的发展,同时也很好地反映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和谐景象。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