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称世博提供学习国际礼仪好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1月01日 03:36  新京报

  ■ 对话动机

  透过世博会,一个微缩的五光十色的世界被搬到中国让人观看,而中国自己也在世界的眼光中被打量。世博会之于中国的意义,在于启迪整整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帮助国人开阔眼界和思路,提高国民素质。这场展示文明成果的盛会,同样也是一次与世界文明和公共规则接轨的契机。世博会落幕在即,在文明礼仪方面,它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徐波和岳祖德将为我们盘点世博会的文明之旅。

  对话人物一 徐波

  现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政府总代表助理,《世博礼仪》一书的作者。

  1986年进入外交部,曾出使法国、比利时、黎巴嫩等国十余年。2004年4月起任上海世博局国际联络部部长、国际参展部部长、外事办公室主任。

  对话人物二 岳祖德

  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原总裁,中国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首席顾问和专家组成员。

  从1982年开始,代表中国参与历届世博会中国馆的筹办,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拥有28年世博会考察与筹办经历,被业界誉为“中国世博元老”。

  筹备期间担心参观者素质

  新京报:世博期间,是否目睹过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徐波:少数国人参观世博的不文明行为,媒体有很多报道。网上有很多照片,席地而坐的,躺着袒胸露背的,到处吃喝,旁若无人的。甚至在有些国家的展馆里面,演出的时候参观者吃、喝、大声交谈,这些我都知道。

  岳祖德:听说世博上有人插队,想各种办法,装病人装残疾人、骗租轮椅相当于拿到VIP票。不过我没有亲眼见过这些行为。

  新京报:此前媒体有一些报道称,世博会筹备之前和筹备期间,主办方比较担心的就是中国参观者的素质问题,你们当时都有过这种担心吗?

  徐波:有,我想象当中,世博园里可能会出现国人不文明的情况。为此,我抽空写了《世博礼仪》一书。(秩序方面)我们前几个月是很糟糕的,不能因为现在的成绩就掩盖我们过去犯的错误。

  岳祖德:世博会开幕前,好几家报纸问我对世博会有什么看法,我说,上海在举办世博会方面,硬件都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软件方面是让我担心的。

  新京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徐波: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历史的原因。中国本是礼仪之邦,但“文革”时候把礼仪抛弃掉了。另外我们处在一个商品经济的转型社会,总体来讲社会是属于浮躁的,体现在方方面面,也包括文明礼仪方面。

  重塑文明需要一个过程

  新京报:二位去过多届世博会,各地东道主在文明礼仪方面的表现各有差异,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国家吗?

  徐波: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爱知世博会。在这届世博快结束时,上海世博会组织者在世博园的爱地球广场上,举办了一个有不少中国明星参加的演出,当时大概有一万多人在那个场地上坐着等。等的时候也是很混乱的,各种行为都有,但演出开始后,这些行为都没有了。最让我惊讶的是活动举行完以后,地上非常干净,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岳祖德:当时美国的那次世博,观众一般要4个小时的时间才能入馆。这四个小时的时间内,观众可能经历晒太阳、下阵雨,但淋湿了大家也不散开,还是照样排队,这个现象就比我们中国好。

  新京报:作为主办方,我们在参观者文明礼仪方面有应对举措吗?

  徐波:我们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举办讲座,上海举办过百万家庭学礼仪的活动,我们的共青团、妇女组织、学校等等,大家都在普及一些礼仪。

  岳祖德:当时云南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期间,云南省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云南的许多志愿者经过培训学习之后,不仅有文明的语言和礼节,而且有当家做主人接待外来游客的姿态。

  新京报:这些举措的收效怎样?

  徐波:我觉得从2002年申博成功以来,大家还是很投入的,大家还是希望利用世博会提升国家的形象,那形象是从每个公民,从我们日常工作中做起的,这种意识是大家都有的。但是因为我们大家在外事方面没有经受过任何方面的培训,没有经验,所以需要一个过程,也是属于情理之中的。

  岳祖德:中国人过去这方面的教育太少。不能说在世博的时候开始抓这些,而是应该把文明礼仪当做一个长期的过程。精神文明被破坏后要恢复重建是很不容易的。

  世博会难调控参观者数量

  新京报:另一种说法是,世博会上国人的这些行为,也许跟中国人的素质、文明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组织者对于客流控制、园区的容纳以及管理方面的考虑相关?

  徐波:有一定的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关系。我觉得主办方在管理方面是要总结要改善,但有些问题还是由文明修养所造成的。同样在面对排队这个问题时,别的国家的参观者和我们的参观者同样在队伍里,浮躁的那个不是外国人,而是中国人。管理问题还是素质问题?两边都有,但也许素质更重要。

  岳祖德:上海世博会筹办时,当时预计参观总人数是7000万。当时我就提出:参观人数如果达到一定数量,大家挤来挤去,心情烦躁,怎么参观?哪里还有文明礼仪?我觉得是与参观人数的众多以及主办方在客流的控制、管理方面不得力相关的。

  新京报:能通过一些合理措施来调控客流吗?

  徐波:没法调控,这与参观者的意愿相关,任何国家,哪怕你再好的科学手段都难以主观调控。而在园区的人数达到一定数目的时候就采取禁止入内的措施,也不太现实,比较粗暴,而且可能会有副作用。

  “给世博文明礼仪90分”

  新京报:据了解,整个8月,世博园内仅有27起与排队有关的投诉,占受理问题总数的1%。你们觉得这些数字准确吗?

  徐波:我的印象是现在园区里面的确是很有秩序。从组织者角度来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隔离设施的设置。另外,可能是群体效应,在一个文明的场所,参观者可能对自己的行为比较在意,“被文明了”。

  岳祖德:文明素质的提高不是通过一个展览会就可以提高的。但总体来说,几十万的志愿者经过世博会的洗礼之后也是一种触动和提高;而大部分居民通过世博会,也会有新的认识和体验。总是会有成效的。

  新京报:如果我们让你给这次世博中国人的文明礼仪给一个综合评分的话,一百分的满分你会给多少分?

  徐波:九十分以上吧,是非常满意的。我们的志愿者学习能力很强,有很强的国际化意识。问题不是出在志愿者身上,也不是出在世博会的组织者,更不是在外国参展方方面,需要提高的是一些参观者的观博礼仪,而正是世博这样的超大型国际活动给了我们一个学习国际礼仪的好机会。

  参观者不愿交流是遗憾

  新京报:上海世博也被媒体称为一次开启国民素质的“成人礼”。怎么看这个说法?

  岳祖德:世博会被称为经济、文化、科技的奥林匹克。文化方面,需要既有历史,又有科技。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声、光、电这些高科技的表达方式,无法达到文化的奥林匹克。每个国家拿出了最好的东西,全面地来体现一个国家的水平,数百国家参加,还有一个专题性的展馆。我常说,参观世博会就是一次不出国的留学,开开眼界。感受其它国家的文化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你要知道国外的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作用,是自然而然体现的。

  新京报:我们在这种文明礼仪方面还可以做的东西有哪些?还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

  徐波:对于参观者来说,我觉得需要一种心态的调整,很多人一天要看很多馆,没有时间交流或者不愿意交流,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世博会是眼界和思维的开阔,是国人文明素质的提高,这种转变是在交流中才能实现的,我觉得应该在观博过程当中,参观者应该放松心态,抱着休闲的心情,淡定一点,平和一点,从容一点,虚心一点,要更加主动地同不同国家的工作人员、办博人员交流、学习。

  新京报:作为主办方来说,有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徐波:当然有啦。比如说加强管理。管理要更加科学化,更加人性化。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有空间的。如果今后再举办类似活动的话肯定会有更好的效果,要使参观者能够在世博会中感受到自己是真正的主人,有所收获。

  本报记者 朱柳笛 北京报道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