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内蒙古馆讲解员王紫琦:呼和浩特生活不输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08:27  新闻晨报
内蒙古馆讲解员王紫琦:呼和浩特生活不输上海

内蒙古馆的讲解员王紫琦 世博记者 吴磊 现场图片

  世博记者 陈文

  内蒙古馆的讲解员王紫琦是个正宗的蒙古族姑娘。说到自己的名字,她解释说,“王”其实也是蒙古姓氏,源于古代的汪古赐部落,在内蒙古姓王的绝大多数都是蒙古族。王紫琦的讲解当然也是英蒙汉三语并行,这多元的文化综合到一个人身上,势必决定这里有精彩的馆,精彩的人。

  简单“辽阔”的内蒙古馆

  和很多场馆不一样的是,内蒙古馆似乎站在馆外就能被一眼看遍——奔马、胡杨树、黄沙、草原……几个内蒙古特有的元素组合而成一个简单得有点辽阔的内蒙古馆,其间既没有遮挡的墙壁,也没有竖立的柱子和多余的装饰。这不由让人疑惑,怎么还有那么多人排队?

  “其实,这就是草原的魅力所在,宽广、博大、一览无余……”来自内蒙古大学播音系的蒙古族姑娘王紫琦说,这种风格即代表了蒙古民族文化的包容性,作为蒙古族人,她能够深深感受到场馆处处散发出的这种蒙古族文化的张力。

  辽阔不代表无物,内蒙古馆内还有很多玄机。在胡杨树的身后,馆里藏着一个电影放映厅,这里不仅能看到内蒙风光的宣传片,还能欣赏到躲在投影幕布后蒙古族艺人的精彩表演。透过幕布看演出,真人似乎成了投影上的全息图像,别有一番韵味。王紫琦会在演出结束后和观众进行互动,只要观众回答出关于内蒙古的问题,便能赢得内蒙古馆的限量徽章。

  穿蒙族服饰合影几率高

  内蒙古馆大厅中央是一个缩小的古列延,古列延的意思是“圈子”或“营地”。古人每迁徙到一个新的草场后,氏族酋长毡帐定位,他的驻营地就是古列延的中心。

  比起不能动不能说的展品来,穿着蒙古族华服的讲解员更能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蒙古族的独特文化

  记者采访的当天,王紫琦恰好身着一套粉色蒙古族服装。“这是我们第一天穿这套衣服,特意为迎接国庆做的。”见记者很感兴趣,王紫琦解释起蒙古族对服装的讲究。“一般蓝色的服装比较简单,是生活时穿的,红色则是华贵的盛装,像我的家乡乌兰浩特则喜欢红、绿这两种颜色的衣服。”王紫琦告诉记者,世博会期间她们有四五套民族服装,除了身上这套新装外,其中一套大红色的鄂尔多斯盛装尤其华丽,配上头冠显得庄严富贵,最受合影游客的欢迎。其实,这套大红盛装是蒙古族女孩婚礼时穿的服装。

  呼和浩特的生活不输上海

  在王紫琦眼里,这里不仅有牧场、沙漠、阿尔山,现代的都市生活也一点不比在上海差。“我觉得呼和浩特除了城市规模没上海大外,高楼大厦、高速公路、百货商场,该有的都有。”

  因为在平时的工作中,老有游客问她“内蒙古人是不是依然住在蒙古包里”,王紫琦特地向记者纠正这些游客的误解。“在内蒙古,只有景区和牧点才会有蒙古包,牧点的蒙古包其实是牧民的临时住所,绝大多数人在村里其实都有住房,牧点上有蒙古包,隔一段时间去看的时候才住在蒙古包里。”王紫琦说,现在内蒙古的蒙古包大多已成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