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局论坛部部长王隽 世博记者 钟子娟 现场图片
□世博记者 钟子娟
9月10日,上海世博会“经济转型与城乡互动”主题论坛在浙江绍兴圆满落幕。众多全球知名人士同时亮相,在绍兴可不是常有的事。面对当地媒体的赞叹,世博论坛“女掌门”——上海世博局论坛部部长王隽反应平静,“这是上海世博会第五场主题论坛。而此前的四场主题论坛,在层次和规模上,与绍兴论坛不相上下。举办这样高级别的论坛,对于世博会组织者,已是常事。 ”
回忆起论坛部成立之初的 “一无所有”到如今的硕果累累,为世博论坛忙碌了两年多的王隽感触颇深,“要讲邀请论坛嘉宾的故事,那可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
嘉宾个个来头都不小
翻开历次世博主题论坛的嘉宾名单,一个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让人应接不暇。在宁波举办的首场主题论坛“信息化与城市发展”就吸引到了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哈玛德·图埃、互联网之父罗伯特·卡恩等信息通讯领域的头面人物。
而随后的苏州论坛、无锡论坛、南京论坛、绍兴论坛上,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各领域的权威人士纷至沓来,在世博主题论坛上畅所欲言、交流思想。
世博主题论坛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权威人士、社会名流前来捧场?王隽把它归功于“中国的吸引力和上海世博会的吸引力”。“许多演讲嘉宾是冲着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对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关注来的。加上这届世博会又是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因此一些嘉宾才同意参加世博主题论坛。”王隽表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对城市未来发展的探讨,“这个题目本身就是引起国际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我想,这两个大方面的吸引力,是确保主题论坛能请到这么多专家的前提。”
李政道答应出席很快
王隽表示,在邀请嘉宾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为无锡论坛请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无锡那次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和城市未来’,我们就想,一定要请中国最有名的科学家。而且很重要的是,因为我们是国际论坛,所以又希望他有国际代表性。那么,李老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说实话,我们真的不认识李老。后来几经介绍,才找到了几位平时和李老有过课题合作的北大教授。”找到之后,王隽立即带着一帮人马进京登门拜访北大的教授,提出希望能邀请李政道出席世博论坛。
“我们当时非常忐忑,完全没把握,因为李老已经八十多了,又是长期在美国生活,李老的身体状况能否允许成行我们也不太有把握。同时,李老仍旧在从事科研工作,也非常忙,日程基本上一两年前就已排定,而我们去年下半年才开始联系,只提前了不到一年。”王隽回忆说,结果很意外,李政道很快就给了答复,“他表示,他原来已经有安排了,但考虑到是世博会的论坛,还是调整时间要过来。”
与李政道的短暂接触让王隽深受感动。“我的感觉是,就因为这次论坛事关祖国,李老义不容辞就来了。”王隽回忆说,李政道决定参加论坛后,就开始很认真地准备自己的演讲,做了PPT,还专门为世博论坛题词“世搏始博”。
历次论坛将结集出版
有了大家都关注的话题后,就要开始联络嘉宾,而这项工作对于王隽和她的团队是个不小的考验,“上海世博局是个临时性机构,我们的团队成员也是从各个科研机构、政府机关、媒体等单位聚集而来的,以前都不是专业做论坛的。但大家工作热情都非常高,给工作设立了很高的目标:一定要请到各领域最权威的专家。”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目标,要请的嘉宾都是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因此王隽和同事们往往是到了最后关头才能确定嘉宾出席的名单。
虽然世博主题论坛的压力很大,但王隽和同事们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论坛的嘉宾邀请等工作。而随着绍兴论坛的圆满落幕,六场世博主题论坛只剩下最后一场杭州论坛,而备受瞩目的10月29日青年高峰论坛和10月31日高峰论坛也已提上日程。
回顾已经走过的5次主题论坛和60多次公众论坛,王隽对世博论坛的理解也更加深刻。“要说通过一次论坛解决什么问题,这是夸张了。但论坛是整个世博会展览、展示的补充和延伸。在世博园里看各种场馆,可以感性地获得一些关于城市发展的信息。但要深层次地探讨一个问题的话,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论坛直接演绎世博会主题,既是世博会精神遗产的集中体现,也是展望世博会未来的重要平台。”王隽表示,论坛部正在对已经举行的历次论坛进行整理,将精彩演讲、对话编辑成册。
“目前,前四场主题论坛的编辑工作已经结束,60多场公众论坛也已经编辑好了,我们希望在10月底上海世博会结束之前,第一批世博论坛文集能够公开发行,作为世博论坛的精神遗产保留下来。”王隽说。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绍兴论坛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政要、世博会参展方代表、专家学者、企业家等600多位代表,在一天半的会期里就“人口流动与社会融合”、“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群经济整合”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罗马诺·普罗迪,德国前副总理、前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等重量级嘉宾的发言,更为论坛增添了碰撞之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