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柳田
“种子圣殿”、“蒲公英”还是“小刺猬”?英国馆的名字很多很多,“其实我更喜欢 ‘蒲公英’这个名字,借着风把我们的种子吹散,多美!”英国驻华大使吴思田说。吴思田从英国返回北京只作3天停留,便要赶赴上海组织世博英国国家馆日的活动。但他还是抽出了一点时间接受记者的专访,也许他真的是想说一句“恭喜上海”。
记者:世博会起源于英国,今年来到中国上海,而英国馆的设计就像是“献给上海的礼物”,英国为什么想到用这样一个理念完成世博“秀”?
吴思田:英国馆想传达三个信息。第一个就像你说的,场馆是件给中国的礼物。第二,我们尝试用让6万株植物种子发光的形式,交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植物在创造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上有巨大的潜力。第三,告诉人们关于英国我们能做什么。我希望中国人知道除了传统文化,英国同样是个有创造力的、有活力的国家。我为英国馆感到自豪,现在我们的游客已经超过了500万人次,肯定能在所有馆的排名上进入前三名。
记者:世博会对英国来说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在您看来,世博会在150年中,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吴思田: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150多年前没有互联网,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也不像现在这样便捷,所以世博会是人们交流新技术、新知识的地方。但现在是一个由互联网联通的世界,世博不再是个交易会、展览或者博物馆,这是各国交流理念的地方。中国想和世界沟通的概念被世博会演绎得更简单、更有力量,那就是中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全世界也乐意来中国看看。
记者:英国的城市化水平很高,而中国还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在这个问题上,两国有什么可以相互学习的地方,甚至是合作的机会?
吴思田: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直面具有挑战性的全球性问题。中国要城市化,也要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一方面,中国有很多基础设施和城市还没完全建起来,而英国的建设已经完成了。但问题是英国的城市是相对高碳排放的模式,而中国有机会打造低碳设施和低碳城市,同时用更低的成本。关于城市化,我觉得我们有很多交流、合作的机会。英国公司低碳的技术和服务都很好,我们愿意与中国分享,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件很有益的事情。
记者:您最想向中国人民推荐英国馆里的什么呢?
吴思田:首先,请来看看英国馆,这是我们给中国的礼物。其次,种子圣殿内部有一个漂亮的空间,即便我们正在发展经济也不能忽视自然的重要性。世博结束后,我们会把这些种子送给中国的学校。中国人给了我们一个很美的名字“蒲公英”,比我们选的要好。世博结束后我们的种子就被风吹走,撒播在中国大地上,多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