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珉迕
从当年一身 “羊毛衫+西装”的休闲装扮担任申博陈述人,到如今闻名遐迩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唐子来,与世博已有近10年情缘。但对唐子来而言,“世博”的种子,早在20多年前便种下了。
那是1985年,唐子来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留校不久,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意识到上海应当申办一次世博会来助推城市发展,便要求同济城市规划专业对未来上海办博做一个预研究。作为相关教研室的一员,此前从未见过“EXPO”字样的唐子来,就这样与同事们分析起“大阪1970”、“蒙特利尔1967”,进而沉醉其间,憧憬未来。多年以后,当曾负笈英伦并在新加坡工作的唐子来重回故里,带着对城市问题的精研投入一届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时,不禁感慨,一段跨世纪的世博情缘终于圆满。
但这画圆的过程,多少充满波折。唐子来2006年10月受到邀请,次年5月正式领命成为城市最佳实践区总策划师,距世博开幕尚余3年。凭着长年对城市的深度理解,戏称“被参加”的唐子来还是让这块“处女地”情有所系:“它应当成为黄浦江边上城市更新和再生的催化剂。”细化到今天人们熟知的实践区四大主题,也就水到渠成。其所指向的,正是唐子来20多年孜孜以求的方向——“好”的城市。
这片15公顷案例的从无到有,并非一帆风顺——欧登赛案例馆的自行车道,曾有部门因为安全因素而要取消,被他竭力劝阻;服务亭上的“涂鸦”,也因其力排众议得以留存至今,成为一道别样风景;改造旧厂房时,他鼓励创新设计却又“三令五申”,一定要保留原有造型和结构,不能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令人称道的建筑个体背后,凝结着这个规划师的心智。
而在唐子来看来,这恰是规划师与建筑师的分野。“建筑面对的是一个业主,规划面对的则是一个公共空间,它未来的使用者可能是全体市民。”他说,“面向公共的利益,协调多种诉求。”他常用“价值取向”这样的词,认为大师应当“不光理解建筑,也理解城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