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世博西藏活动周特色大展凸显藏文化传承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03日 02:0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上海9月2日电题:西藏周特色大展凸显“藏文化”传承有力

  中新社记者 符永康

  2日是上海世博会西藏活动周第二天,园区宝钢大舞台继续上演“藏文化”特色大展,藏族刻板、唐卡画作、农家织布等展品尽显雪域风情,其声势虽不及临近欧洲片区的艳丽声光,但同样吸引了众多游客参观。

  43岁的斯曲来自西藏尼木县,他面前的展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藏族刻板,吸引了一批批游客驻足观摩。斯曲用不太流利的汉语告诉记者,他从12岁起便学习这种发源于公元14世纪的藏族刻板技艺。

  “我们那里有一个村的人,大都在做这个。”斯曲说,藏族刻板技艺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政府支持我们做”。

  在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展示区,记者发现藏香制作、“邦典”编织、藏文木刻等技艺传承人中有不少年轻人,凸显出“藏文化”发展后继有人,传承有力。

  15岁的女孩丹增卓玛已经是“邦典”(藏语指毛织围裙)编织的熟手,在展出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她作为年龄最小的“非遗”展示者,代替生病的父亲在世博大舞台上展示西藏山南杰德秀“邦典”编织技艺。

  藏族唐卡是雪域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40多岁的罗布斯达已经在细细的笔尖上花费了近三十年功夫,见记者蹲下询问,他停下画笔指着未完成的作品说:“一幅唐卡要画上一个月,一般来说,学上六七年才算入门。”

  罗布斯达是西藏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目前还担任西藏书画院副院长。他说自己是唐卡技艺家族的第五代传人,“内地也有人去西藏学唐卡,但一般难以坚持下去。”据悉,藏族唐卡绘制复杂,用料考究,目前也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记者发现,一些藏族技艺展位的艺人和工作人员有着明显的营销意识。西藏直贡文化艺术交流服务有限公司的贡觉维色不断向游人介绍手工制作的藏香,并称“一盒藏香在拉萨卖30元,在这里只卖20元”。山南杰德秀“邦典”展位则在每位购买者的包装袋中放入一张名片,方便感兴趣的游客联系购买。

  西藏江孜县地毯厂厂长边多告诉记者,他的制作厂已经发展到150人,每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人民币。

  此外,在西藏特色文化技艺展厅里,记者还不时看到现代技术的身影,大厅里的“油灯”仔细看才能发现是电灯泡,一旁香炉中插的“麦穗”其实是塑料仿制品,惟妙惟肖,足以“以假乱真”。

  据世博会西藏活动周组织方介绍,目前,西藏全区共有6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今年又有1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名单。近五年来,中央及西藏自治区政府先后投入4000多万元,支持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

  分析人士指出,在此次世博会上,西藏特色文化技艺集体高调亮相,显示出当地传统文化发展的强劲势头,同时也以事实驳斥了外界所谓西藏文化衰落的言论。(完)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