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园里绽放朵朵奇葩——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女性剪影
新华网上海8月27日电(记者许晓青、周芙蓉)26日,是上海世博会贵州活动周的最后一天,来自黔东南丹寨县扬武乡复兴村的韦祖春端坐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中国元素"传习区内,用细细的笔描着一幅苗族蜡染花样,不一会儿牡丹、锦鸡等图案就出现在布面上。
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已有23个省区市在世博园举办活动周,展示当地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估算,亮相世博园的传承人及民间手工艺者中,女性超过半数。与韦祖春相似,她们大多在当地小有名气,有的在村里的生产学习班开课,有的已是"桃李满天下",还有的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80后"。
"从灾难中走出来,不愿放弃"
"这两天家乡下了暴雨,有的地方涨了大水,我们是绕道出发,来到上海世博会。"8月中旬,来自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妇女杨华珍,在世博园宝钢大舞台展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羌两族编织、刺绣及挑花工艺。
两年前的汶川大地震,身在映秀的杨华珍幸免于难。劫后余生的她,尽其所能带领当地藏羌两族妇女进行生产自救。
"我们是从灾难中走出来,不愿放弃。"杨华珍说,"地震后,我和身边的一些老姐妹,成立了一个编织挑花刺绣协会,大家在不离开家乡的同时,又能增加收入,这样我们藏羌绣的传人也多起来。"
2008年夏,告别地震灾区,杨华珍前往北京,借北京奥运会的国际舞台,向世界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在民族文化宫、在奥林匹克公园的"祥云小屋",藏羌两族的织绣工艺令世界各地的人们惊艳。
2009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以杨华珍命名的藏羌织绣文化传播公司在成都文殊坊开设展示馆。杨华珍介绍说:"在阿坝地方上,现在我们每年能培训近千名姐妹,虽然她们学成之后不是每个人都能开店,但是靠手工劳动,可以获得更多的生活来源。"
今年8月,当杨华珍来到世博会前后,四川当地发生了暴雨灾害。"地震、暴雨总会过去,藏羌织绣还会继续传承下去。"杨华珍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