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茅台掌门人揭秘为何花1亿赞助世博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27日 08:32  新闻晨报
茅台掌门人揭秘为何花1亿赞助世博

茅台掌门人季克良 世博记者 吴磊 现场图片

  □世博记者 陈文

  72岁的季克良,一头银发满脸笑容,看起来更像隔壁家慈祥的老爷爷,而不是闻名天下的茅台酒的掌门人。

  在茅台已足足工作了46个年头的季克良,一提到这个和自己几乎相伴一生的企业,便像打开了话匣子一样滔滔不绝——关于茅台背后的酒文化,关于当年那些茅台和世博的故事,自己与茅台的深厚感情……

  “茅台百年的世博情缘,需要我们这些后人继续发扬光大。 ”对于百年前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季克良非常珍惜,“茅台因世博而闻名。穿越百年后,茅台不仅屹立不倒,更成为中国白酒第一品牌和上海世博会高级赞助商,这其中有不少的东西值得回味。 ”

  ■谈茅台和世博:

  曾一摔后拿到世博金奖

  本月22日起至昨日,上海世博会迎来了“贵州活动周”。提到贵州,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茅台酒。而贵州馆的主题同样很“茅台”——“醉·美·贵州,避暑天堂”,一个醉字,既突出贵州醉人的风光,也点出了贵州特有的酒文化。

  不过,季克良并没有因为自己是茅台的掌门人,就忽视贵州其他酒类。在季克良看来,贵州正是由于酒的种类多,酒文化丰富多彩,才造就了贵州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贵州因为山区多,特殊的地理造就了这里民族多、风景多的特点,气候也因此是立体的,这实际上也造就了贵州酒的风格多变。”季克良说。

  说到茅台和世博的情缘,季克良介绍说,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跨越重洋来到旧金山,却因用陶罐盛装而无人问津。一位参展人员见无人识得茅台酒的真容,遂怒掷酒瓶,顿时酱香四溢,香惊四座。茅台酒也因这一摔而终获金奖。

  茅台一摔百年香,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虽然在细节版本上各异,但却让茅台始终对世博不能忘情。“对茅台来说,当年是一个走向世界的机会,是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这些后人有责任,在前人的基础上传承和发扬茅台酒。”

  因为难舍的世博情缘,自上海开始申博后,茅台便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当时茅台的效益并不是很好,但最终还是拍板拿出1个亿赞助支持上海世博会。

  ■谈茅台和上海世博会

  主要功课还是国内市场

  95年前,茅台因世博而闻名天下,95年后,茅台在家门口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机会。

  正如1964年东京奥运会让世界认识了日本寿司,1988年奥运会上韩国人又将泡菜摆在世界面前,大型国际活动的营销,无疑是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最好契机。通过世博营销,茅台能否突破中西的饮酒文化传统,真正走向世界,走上世界人民的餐桌?

  面对这个课题,季克良和茅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季克良说,中国聚餐喝酒,而且会劝酒,“但外国人不是这样,他们一杯低浓度蒸馏酒可以喝上半天,因此,白酒这种酒精浓度高的酒他们一时可能还不太习惯。”

  其次是消费观念,西方人相对比较成熟。季克良举例说,茅台在上海世博会上推出了系列纪念茅台酒,外形用的是各个国家场馆的建筑造型,用于送礼和收藏都相当精美,价格也较高,“从销售情况来看,还是国内的游客买得多一些。”

  正是上面的两个原因让季克良认为,虽然很多外国人看到白酒都叫茅台,但中国白酒真正要融入西方人的生活,还需要时间,“但今后一定要走出去,我们会加大对外宣传的力度,按照西方的酒文化特点,运用适合他们的销售方法,在营销上下点功夫。”

  在季克良看来,茅台在上海世博会上的主要功课还是立足国内市场,打好品牌,做好展示。“毕竟现在产量还少,国内供货又很紧张,茅台酒在生产上又离不开茅台镇,这些都是影响走出去的问题。”

  ■谈自身和上海:

  当年有可能到上海工作

  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当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季克良很可能会从学校分配到上海工作。不过,命运将他和茅台紧紧联系在一起,且持续了46年。

  季克良坦率地表示,46年来,自己有不少跳槽的机会。“曾经有机会到省里当轻工厅的负责人,还有人在1985年的时候就在烟台给我一套别墅,还有很高的年薪让我跳槽,但我都没有离开。”“是茅台酒的神秘深深吸引了我——究竟怎样复杂的工艺,怎样特殊的环境,造就了酱香独特的茅台酒?这些事情,我做了46年还有很多没有明白,这些东西其他人是不可能帮你弄明白的。”季克良说。

  茅台的文化同样让季克良难以割舍,“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企业,受到这么多高层领导的关心,这么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前前后后都很重视茅台,这让我感到责任很重大。”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