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因 文/杨雅婷
世博前,浦江两岸进行了600天专项整治。如今,两岸景观、绿化等与世博会场相互辉映,让人流连忘返。
世博后,大部分场馆将被拆除,作为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开发用地储备,它的重建,将深刻改变浦江两岸面貌,使浦江两岸开发进入新起点。
黄金地蕴藏未来浦江
据仲量联行报告,世博会的大部分场馆将在闭幕后被拆除,世博园区将成为上海市中心最大的一块开发用地储备。其中,大部分将是商业办公、酒店、会展用途,绝佳的地理位置及优质的配套设施,可以预见这些地产项目将是世界第一流发展商的逐鹿之地。
似乎与此合拍,近日,黄浦江两岸举行了新一轮发展规划研讨会,重点落在后世博时代浦江两岸的发展方向。市规划协会会长毛佳梁表示,黄浦江两岸建筑代表着上海不同时代的发展,因此,在推进滨江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将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地域特色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会议透露,在“后世博”时代,黄浦江两岸开发会延续世博会的低碳理念,恢复和培育滨江生态环境,对市民开放更多的滨江线路,打造世界级的滨水空间。同时,黄浦江的开发要融合两岸功能,建立一个集合商务、购物、旅游、休闲、文化产业、居住等多种城市功能的综合区域,
2002年1月10日,市政府宣布实施浦江两岸综合开发,黄浦江沿线功能由生产型,向金融航运服务、文化旅游生态居住发生深刻变革。世博之后,浦江两岸将站在世界巨人之肩,进入一个更高的开发起点。
观点
提升现有区域价值
世博选址确定后,带来周边全新发展。2003年到2009年间,据统计,已投资了3000亿元到基建项目中,极大改善了世博板块的周边环境,也给未来带来无限想象。
据丰盛地产市场部经理周弘介绍,南卢湾受世博辐射明显:整个区域价值都得到了提升。三条地铁交汇、打浦路隧道、卢浦大桥等,都使得区域交通条件日趋完善和成熟。而世博公园和滨江绿地的建设则提升了区域的绿色生态环境。 “我们许多客户就是看重了滨江地块的区域价值和世博价值,当然还有我们自身产品的价值,才选择购买的。 ”周弘说道。
就世博辐射带浦东地区而言,世博会利好,使轨道交通6号线、8号线以及中环线浦东段等周边交通设施的建设迅速进行。此外,在世博会期间催生的新兴产业,也将扩大写字楼、酒店的需求量。世博会结束后,作为世博会永久保留建筑,一轴三馆、世博公园等不仅是上海的新标志,更为浦东留下后续发展的资源。 (李丽)
世博传递地产理念
文/马迅
世博对房地产的影响,更多的在技术、理念层面,而不是短期市场。这些技术、理念预示着地产未来的趋势。
首先是能源利用上,更多的可持续能源,如风能,地热能等已投入日常使用。如位于城市最佳实践区展示的热泵系统,其能源消耗量只有普通办公楼的四分之一。它基本不需要主动供应能量,而是充分利用人体的体温、阳光、地热、地冷等“被动”能源:通过热泵系统实现采暖、制冷、通风,不需要空调和暖气,却能在四季保持25℃左右的恒温;屋顶的太阳能光伏设备,可提供建筑运营所需电能的80%左右。
目前我国依然以电力作为主要能源,而在新能源的探索和尝试上略显不足。国外在能源利用上走得比国内要远。在世博园区内,葡萄牙馆的“城市微型风能系统”可以直接在市民住宅和商务楼宇中运用。日本馆的“发电地板”可以将人踩踏地板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这些都为我国尝试新能源提供了借鉴。
此外,各种节能减排技术也广泛地应用于世博展馆。包括像室内恒温技术等,都是通过充分利用能源、防止损耗,以实现节能。一些场馆的窗户采用了特殊玻璃,降低外界四季温差对室内的影响,比传统模式节能25%以上。而远大馆更采用了三层低能耗玻璃,节能率达到91%。
世博会为房地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在技术、理念层面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同时世博会也是房企展示自己的绝佳平台:国内绿色科技地产的领军品牌朗诗,行业领跑者万科等,都拥有自己的展示空间。这既让更多的客户了解企业,同时也宣传了企业所倡导的绿色节能理念。
整理杨雅婷
原味之美:素混凝土建筑
文/季宝红
作为德国汉堡向上海提供的城市建筑样本,“汉堡之家”这座低能耗生态建筑将永久保留。
外形返朴归真
现在许多境外设计师到上海,流行设计“有视觉冲击力”的大楼,光怪陆离、欲与天空试比高的造型,玻璃幕墙、华丽的大理石贴面,其建造时耗资耗能巨大,建成后的维护费用也十分高。
在反映各国最高科技的城市最佳实践区,“汉堡之家”的室内墙面没有粉刷层,保留了素混凝土原始纯粹的面貌。选择素混凝土,节省、避免了开采石材时对自然造成的人为破坏;水泥就地取材,也减少了运输过程对能源造成的浪费与二氧化碳排放。
估计在21世纪的100年当中,人类会向大气释放一万亿吨的二氧化碳,地球温度可能会因此上升4度左右。地球变暖引发的全球气候、环境、生态、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将对人类造成无法估量的冲击。
楼下办公、楼上生活
3500平方米的“汉堡之家”呈现了一个上班、居住在一个屋檐下的生活模式。上海的交通压力很大,重要原因之一是上海生活区与工作区的隔离。飙升的房价导致年轻的白领们不得不选择工作在市中心、居住在城郊外。钟摆式生活工作方式导致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加剧,市民的幸福指数下降。目前上海的白领平均每天花在上下班上的时间要达到80分钟。
在德国汉堡“港口新城”的阿姆桑托凯大街,大部分居民已经先期住上了“商住混合房”,不用烦恼奔波上班路,天天享受“以步代车”的愉悦。在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型都市,这类商住混合房将为缓解交通拥堵提供一个解决方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