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博开园100天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第一副主任委员俞正声接受了上海媒体采访。
俞正声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世博会期过半,但任务并没有过半,世博要实现“成功、精彩、难忘”,还面临着艰巨的考验,要“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
俞正声实话实说聊世博
■试运行阶段经历过“漏洞百出、狼狈不堪”,曾天天晚上开会
■办世博是工作以来最难的一件事,开园初期确实担心过客流少,但明确无论如何不能动用行政手段组织观博
■世博成功与否不取决于观博游客数量,7000万不是必须争取的数字,心里希望每天30万人
■中国馆延时参观不一定采取预约券,可能是正常上下班时间参观;9、10月观博游客日均可能50万,超60万就想办法劝人不要进
世博记者 钟子娟
园区不能突破60万人
俞正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世博展期过半,但任务并没有过半,世博要做到“成功、精彩、难忘”,我们还有84天。世博会的关键,一个是安全,一个是秩序。安全的问题不到10月31日晚上11点半,不到最后一天闭园的时候,都不敢大意。所以,安全的问题没有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说法。同时,随着世博的进展,我们安全管理的一些办法和规则,甚至某些薄弱环节,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知晓,想在园区制造一点事件的人对我们的了解就更清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安全的压力跟第一天开园一样,丝毫没有减轻,反而需要提高更多的警觉性。
再一方面,从秩序的角度,我们有大客流的考验,最担心的是9、10月份。我们现在售票已经售了5500万张,这是前两天的数字,这两天又有增长。手里有票而没有入园的,大概还有近2000万人次。票还要天天卖啊,如果9月、10月每个月使用1500万张的话,平均一天就是50万人次,这个压力是很大的。我们经过了100天的运行,园区最高峰是55.7万人,我看不能突破60万。突破60万,园区会非常困难。园区是照着平均40万人、高峰60万人设计的。卫生间、餐饮点、各种休息设施,是按照这个规模来考虑的。人太多了,设施和人就不相适应了。到60万我们就想办法劝大家千万不要进场了。
参观秩序也是一个不断改进的过程。在世博开园之前,我们预测了很多情况,但我们没有把场馆门口秩序作为一个突出问题,试运行期间这个问题暴露得很明显。解决这个问题的头一步,就是把软围栏变成硬围栏。历届世博会采取硬围栏排队的情况很少。很多外国场馆也不希望门口有硬围栏,认为对外国场馆的形象有一些影响。我们要说服他们。第二步,硬围栏体制建立起来之后,总得有人来维持秩序。场馆有一点安保的队伍,远远不够。我记得是在试运行期间,我们觉得维持秩序是一个大问题,便通知各区抽调人员,全市大概抽调3000人,只谈任务,不讲条件,3天到位。光这一点还不够,就请武警在我们最热门的场馆,一起参与维持秩序。上了人还不够,还有一个排队的方法问题。就是创造一种“波次放行”,前面走空了,后面再放一排过来,慢慢过来,避免在一个区间里面排队的人过于拥挤。但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还不够。还有天热的问题。天热你要加棚子,有一些外国场馆,他们的习惯是不加棚子的。这要说服他们。世博会不是我们说了算的,是跟大家商量办事的。有些外国场馆棚子搞得很低,得说服他们变高。有些外国场馆至今也没有说服他们变高,还是很低。很低带来问题,电扇不容易加,喷雾装置也不容易加。再往后呢,园区的组织者买了很多箱冰块,放在了排队区的两侧。一个是降温,一个是排队的人拿毛巾沾了冰水擦一擦,感觉很舒适的。现在发展到旁边的安保志愿者把它捣碎,让大家装些冰块往里面走。这些也还不够,原来的排队区里面很脏,大家吃点东西就往地上扔。有的实行“波次放行”的,环卫工人就等区域空出来时再进去扫,但是也很难。排队如果很长的话,中间的人如果有中暑,他们很难出来。后来就改成了两行之间有一个小隔离带,里面放上垃圾袋,可以走人。你要上卫生间可以从这里头出来,由安保志愿者给你发一个证。总之,由于我们不断地改进,使我们的排队环境逐步改善。当然,参观者本身也不断地适应,一开始排这么长的队心里很烦的。现在慢慢地,他觉得排队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园区的排队秩序,经过各方的努力和参观者的相互配合,一天一天地变好。
9、10月份将面临大客流
世博会开幕伊始,观众一度较少。俞正声坦言,对此也有过担心,“5月份一开始人很少,人太少了,毕竟是一个问题,好像大家都不想看似的。办了半天世博,大家都不想看,办世博就很没有兴趣了”。
后来,组织者经过研究,明确了两条:第一就是7000万人次只是预测数字,不是必须争取的数字;二是无论如何不能动用行政手段组织观众。
俞正声强调,因为世博会是群众自愿参观的,而且在自愿参观情况下还要“受罪”来排队。参观者花钱,还要受适当的“罪”,才能得到适当的幸福和感受,这种活动采取组织的办法是不适宜的。虽然参观世博可以得到知识,得到启发,或者说得到某种教育,但是这要建立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
俞正声透露,上海当时也提出过一个要求,即要求各区县、委办局的干部看看世博会里的“城市最佳实践区”。
俞正声说,这是送上门的学习机会,“最佳实践区的很多做法不一定我们现在能做,它的很多绿色建筑、绿色的理念是需要成本的。但是很多思想和理念,我们是可以受到很多启发的。”
俞正声同时指出,参观人数的多少对于世博会的成功与否,是一个相关因素,不是决定性的因素。“5000万、6000万可以说是成功的,7000万也可以说是成功的,主要不取决于人数。我心里希望是多少呢?我心里希望每天30万人,大家看起来比较舒适。每天30万人,总数就5000多万,不到6000万吧,我觉得也可以了。现在看来7000万是要突破了。我们希望不要出现9、10月份的极端高峰,每天突破50万就受不了了,40几万还能够忍受,55万就很勉强了,突破60万那是非常难受的。所以,我们建议大家,有可能的话尽可能提前。”
试运行首日“狼狈不堪”
谈起试运行第一天的情况,俞正声用了“漏洞百出、狼狈不堪”八个字形容。“第一个就是安检,我们安检的机器由于刚调试完,有很多的毛病,人员不熟练,速度也很慢。第二个就是中国馆的预约办法,采取预约机的办法,这么大的客流,采取这种办法是有困难的。第三个,各个场馆门口的排队办法,没有硬隔离,没有一套完善的排队体制。第四个是志愿者,我们的训练方法有问题,志愿者也不熟悉情况,这不能怪年轻的志愿者。第五个就是饮食价格和供应数量也出问题。当然还有其他问题,什么椅子少一点等等。有些问题是我们想到的,有些问题是我们没想到的。没想到的问题,有一些是工作问题,你比如说供应量不足这是工作问题。还有一些是我们原来的判断问题,我们原来担心西藏南路和马当路大客流,门口的安检问题会很多,实际上那天拥堵的是上南路,还有高科西路、长清北路。为什么呢?大家想看中国馆。我们对大家对中国馆的热情估计不足。”
俞正声回忆说,处于狼狈不堪的状态下,更要不着急,正视问题,不埋怨、不急躁、不掩盖、不掩饰、不回避。“我记得那几天天天晚上开会,第一天我们研究问题定了10件事。就是哪些问题需要解决,解决到什么程度,谁来负责解决,一件事一件事定。我们定一件事容易啊,而世博局的这些工作人员要不分白天黑夜,把这些装置搞到手、摆上去,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他们是连续多少天的奋战!我们幸亏有这么一个试运行。”
为工作人员擦汗是下意识
本月初,俞正声到园区慰问,有一个镜头令许多人印象深刻,就是俞正声为一位工作人员擦汗。对此,俞正声解释说,这是下意识的动作。“战士很辛苦,的确很辛苦,衬衣都湿了,汗一直往下流,我是下意识地帮他擦一下。不光是战士们,还有公安、安保志愿者等。有一个女安检员带病上岗,要蹲下起来多少次。下岗的时候,一下晕倒了,门牙磕了几颗,缝了好几针。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难过,她是一个年轻的女孩子。这样的事情园区有很多很多。”“园区为什么有很多工作可以改进得快,为什么能够保持一个很好的秩序,主要靠这些园区和全市的很多同志。大家都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知道白天黑夜地工作,才取得了现在的成绩。”俞正声说。
俞正声动情地回忆道:“志愿者也很不容易,刚上岗试运行期间埋怨声一片。这首先是我们的责任,培训的方法不行,后来我们改变了,我们先请他们进园,自己去转,自己去看。第一批志愿者是复旦的,可能还有别的学校。他们自己搞了一个志愿者的手册,几十万字。就是每个岗位,人家可能问什么问题,问题怎么回答。后来,又把这个手册送给了下一批志愿者。这个靠我们是做不出来的,它变成了一个很自觉的改进工作的动力。我昨天看报,我们A、B片区管理工作的副部长叫莫贞慧,她写了7万多字的工作手册。这个不是我们下达的任务,她把自己的工作梳理下来,哪个岗位要注意什么,可能会发生什么,什么问题怎么处理。我们园区内每天有10万名职工在里面工作。世博局的人是少数,2000人吧,大量是各种服务团队,包括餐厅、环卫、公交司机们,这些人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当然,个别人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绝大多数人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使得我们园区秩序越来越好,服务越来越改善。”
对倒票加强明察暗访
现在世博纪念品热卖,在园区周围有一些小商贩在卖假海宝、假的纪念品,还有人倒卖预约券,甚至卖假预约券的情况。
对于这些问题,俞正声表示,现在有倒卖、伪造跟世博有关的票、券、物的行为,当然是违法的。在这些方面,就是要加大依法整治的力度,公安、工商携手,已经搞了一段时间,有所好转。同时也要研究遏制它的措施。比如说伪造中国馆的预约券,我们现在搞成智能预约券了,这个难以伪造。倒卖入场券,就是世博园区的门票。有收购大礼包的,有人不去,低价卖了算了;还有的就是拿学生证买学生票,学生票便宜嘛,卖给门口的人。这里面的漏洞,要加强明察暗访的力度,依法加以处理。
对于园区食品价格是否有进一步降低的可能,俞正声说:“园区的餐饮价格,是按照繁华市区的同类商品的价格,跟餐饮企业的合同上是这么写的。这势必给多数人的感觉比较贵。按照同类繁华地区的价格定价,有没有它的原因呢?也有,因为物流成本高。进园区的入园安检、车辆安检,物流成本比其他地方要高一点。世博局为了使他们降低成本,已经把原定按照销售额8%作为占用物业的一种费用降到3%,降了5个点。同时,市里组织物价局进行物价检查,要求明码标价。市物价局判断你这个标价和繁华地区的同类价是不是大体相当,大家如果发现它标的价和销售的价不一样,你们要举报。但是我估计大多数人感觉价位比他平时接触到的要偏高,这恐怕是事实。”
看到不美好不必大惊小怪
对于园区内观博的文明程度,俞正声认为,文明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中国现阶段经历了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不相称的,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所以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不奇怪。“我们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要展示,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中国有很多美好的,也有不美好的,不美好的让大家看见,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有插队的,我们插队情况比很多国家要严重;也有不正之风,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俞正声说,“随着世博会的推进,它也在不断地改进,大家有一个适应过程,现在的排队就比以前好多了,不排队,就有一个公众的谴责和舆论的谴责。”
另一个方面,组织者要适应这种不文明的情况,改进工作。“有些不文明的情况,比如说扔垃圾,你多装几个垃圾袋,大家就扔进来了。当然你自己带一个垃圾袋,参观完再扔,这是更高的文明要求。而现在没有达到这么高水平的时候,可以在参观通道的两侧多装几个垃圾袋,设施要替大家考虑。当然装了垃圾袋比不装要难看得多,但是我们的设施要符合我们现在的文明情况。硬隔离围栏比软隔离围栏就是难看,也是为了适应现在的状况。有些人为了抄近路老是踩草地,那就把草地改成硬路。那天我给世博局又出了一个课题:有些地方,人们就愿意躺在草地上。我说能不能换成人造草皮,塑料的,让他们躺算了。从文明的角度,他躺在草地,人少没有问题,人多了把草地都压坏了,现在总要考虑这种情况。我们的文明程度还没有到这个水平,我们要使不文明的影响减少。”俞正声说。
对于有工作人员彼此互开“方便之门”走VIP通道的事件,俞正声表示,利用工作证看世博园,规则上没有禁止。“现在工作证的弊端是什么呢?就是每天早晨在还没有开园之前,有工作证的人提前入园,他跑到热门场馆排队,把最先的位置占了,这对游客不公平。这种行为侵犯了参观者的利益,各个参展方要处理。有的参展方警告,有的就开除。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这个情况有所好转。至于说世博园区开的时间长了,彼此熟悉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走VIP通道,或者叫做绿色通道、快捷通道吧。这个情况是有的。绿色通道的问题,园区的组织者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谁能够走这个通道,是参展方的权力。那么组织方干什么呢?组织方的任务就是把组织方推荐给参展方享受贵宾礼遇的这些人,要按照有关标准来执行。”
中国馆至少再开半年
对于众所关注的世博会会期延长、场馆是否保留的问题,俞正声也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即上海世博会闭幕时间肯定不会推后。同时,按照国际展览局大会通过的上海世博会一般规章和特殊规章,相关场馆原则上在会后要拆除,而且要在限定时间里恢复原状。“当然其中也有特例,即参展方与组织方共同认为有保留价值的,可以留下来。少部分展馆留下来是有可能的,其他的原则上要拆除。具体留还是不留,留哪些,都还在讨论当中。”
至于中国馆,俞正声说,世博会闭幕之后,中国馆至少还要开放半年,因为“大家还没看够”。但要做一个计划,即走什么通道,怎么参观,怎么排队,不一定采取预约券的办法了,也不会早上9点搞到晚上11点半了,恐怕就是正常的上下班时间,保持一个正常的节奏开放参观。此外,是免费参观还是适当收一些维持运营的费用,目前都没有定,方案有待细化。
办博是迄今最难的事
回顾自2007年10月27日来上海后的近三年,俞正声坦言,办世博是他工作这么多年来最难的一件事。“2、3、4月份是抓工程进度,一度认为我们搞不完工程进度。4月20日以后主要是园区秩序,离开园只有十天,要迅速调整到位,这段时间压力是最大的。现在进入平稳运行,但要防止意外事情的发生,仍然不能松懈。这是我工作这么多年来,最难的一件事情。因为它没有现成的制度和办法,需要靠实践一点点摸索和推进,逐步形成一些新的制度。”
而对于办博期间最骄傲、特别自豪的瞬间,俞正声动容地说,有一天在园区碰到一位老人想跟他照相。“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92了。我说92还来看世博?他说看两次了。我说多累啊,他说我想看啊。这是我特别高兴的时候。我们做的工作,让90多岁的老人都想来体验一下,这是感觉到我们的工作最有价值的时候。”
已考虑发挥世博影响力
谈到如何在世博会结束后继续发挥世博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时,俞正声表示,市委已经立了课题,请专家从城市发展、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从长远来看,世博的城市发展理念、节能减排理念,以及世博科技,对上海的发展具有持续的推动力。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办博的精神。第一,当年敢办博就不容易。第二,就是办博过程当中很多同志涌现出的精神和决心,那就是拼命工作,努力向前,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上海在“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中同样需要一种“世博精神”。当前,上海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不能追求过高的发展速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上海没有难题。“转型是很难的,需要一种创新的精神,需要一种改革的精神,需要不断破解难题的精神。做好世博与‘十二五’工作,首先就要发扬这种精神。”俞正声说。
同时,世博会蕴含的很多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上海在“十二五”规划中也将很好地吸收。例如人与自然相互融合、城市协调发展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