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广场近日举行文艺演出时,少数观众中途退场。 蒋迪雯 摄
本报见习记者朱珉迕
大大小小的文艺演出,历来是世博会上的独特风景;本届世博会文艺演出数量达到空前的2万余台,散落展馆内外的小型表演更不计其数。然而,人们是否熟知观演需注意的礼仪?观演过程中,是否又暴露了一些文明的短板?这里的四个关键词,也许能提供一面镜子。
关键词一:仪态
一幅“晒脚”照,曾在网上引发热议。那是在世博文化中心的一场演出过程中,一男一女两位游客抬起腿,将两对光脚丫靠在前排的椅背上,悠然自得。
在世博园里,类似的“晒脚族”并不鲜见。记者在澳大利亚馆的环形剧场就曾目睹:一位女游客落座后自然地抬起一条腿,搁在前排的栏杆上,同时还向一旁的孩子“传授经验”:“很舒服啊!”接下来9分钟的电影时间,母子俩一直保持着这样“舒服”的姿势。还有参观者舒展双腿坐在长凳状的座椅上,全不顾身边人空间局促;而在近距离观看茶道、厨艺、舞蹈等现场表演时,也有人一个劲的往里挤,却看不见身边游客皱起的眉头。
【文明提示】世博园的舞台不比平日里的剧院、音乐厅,多数情况下不必正襟危坐。但即便如此,也应当注意基本的举止文明。在自己放松的时候也能多考虑一些周边人的感受,这并不是难事。
关键词二:声音
“来来来,这里有座!”“这个角度好!”……演出开始前,准备入席的观众中时常出现这样的声音。甚至在演出开始后,台下比台上更“热闹”的尴尬,也时有发生。
游客储先生的回忆让他略感遗憾:那天他特地来到奥地利馆,想听期待已久的维也纳三重奏。等到演奏家们执起琴弓开始演奏,他却发现,根本无法享受期待中的乐声悠扬——“身旁的观众实在太吵。”储先生说,演出过程中还陆续有游客进场,招呼同伴入座声时时入耳。
即便坐定,一些观众似乎也耐不下性子侧耳倾听。储先生记得,第一首曲目刚开始,身边一位中年女游客就向边上的同伴说开了:“才三个人,都不拉支乐队来,忽悠人嘛!”一番评头论足,令他哭笑不得。至于不时响起的手机铃声,已让他“见怪不怪”了。
【文明提示】第二批园区志愿者结束服务时,曾发出这样的观博倡议:“多一点礼貌,少一点喧嚣——观看演出时把手机调成静音模式,接打电话时轻声交谈……”观看音乐会、话剧等演出时,更需严格保持安静。当然,在台上演员邀请观众互动交流时,你尽可和同伴一起高唱,一起欢呼。
关键词三:快门
来一次世博园不容易,看着舞台上精彩的演出场景,想拍一些照片带回留念,也是人之常情。但一些不合时宜的摄影,甚至对其他人带来烦扰。
记者在民营企业馆的“活力矩阵”表演现场,就有这样的体验。演出前现场广播反复告知:“请勿使用闪光灯”。但当天花板上的实体小球刚开始落下,新奇的观众纷纷举起相机,后排的闪光灯便频频闪烁。现场除舞台之外一片漆黑,闪光灯打出的光线射在前排观众的肩上再反射回来,泛起一阵阵刺眼的强光。9分钟的观演过程中,记者的眼睛每隔十多秒就要接受一次考验,身边有观众在离场时直说“眼睛睁不开”。
而在一些并不昏暗但需要安静环境的演出现场,一些捧着单反相机的摄影爱好者频频让快门发出“咔嚓”声,也让观众和台上的演出者不胜其扰。
【文明提示】在室内的演出环境中,闪光灯是必须关闭的;怕拍不清舞台,可以调整相机的测光模式。使用单反相机的摄影爱好者,也应注意把握按快门的时机。如果台上正营造安静的舞台气氛,不如先将手放一放,待到热闹时再按快门不迟。
关键词四:步履
演出过程中,不少观众陪伴到谢幕的一刻;记者同时发现,为数不少的参观者步履则过于匆匆,多少让人有些不解。
奥地利馆的演出区域连通展览区与出口,不少游客到此拿起相机拍几张照,而后便“穿堂而过”。在罗马尼亚馆,有的观众刚坐下不久,便又起身离开转往下一个展示地,一支5分多钟的曲目中间,从台前取道而过的观众竟不下10人。有人纳闷:是这铜管五重奏实在不吸引人,还是这些观众实在太忙碌?抑或对他们而言,只要在演出现场“到此一游”,就算“大功告成”了?
【文明提示】世博园里的演出时间一般不长。散见于展馆内外、每天循环举办的小型演出,时长多在半小时之内。我们提倡“既来之,则安之”。实在要赶路,也最好等一个节目结束之后再退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