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约2000万人口的城市,一片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会聚,3个月里有近3500万人次到访参观,平均每天入园人数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的人口规模。尽管最高气温已上探至37摄氏度,游客在园停留平均超过10小时,人均参观场馆数量超过6个,但一切仍是井然有序。
春暖花开的5月,一届综合类世界博览会首次来到中国。大场馆、大客流与城市交通、天气变化等不确定因素相互叠加,令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充满压力和挑战。3个月过去,上海世博会顺利完成了从筹办到举办、从集中办博到常态运行的过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说:“世博会虽然开局良好,运转有序,但是‘行百里者半九十’,只有184天都平安有序,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目标才能最终实现。”
“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正在变得越来越好。”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前不久在上海考察时,称赞上海世博会的运行取得了很大成功。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7月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参观者对世博园区运行管理的评分有较大提升,满意分已升至76.64。世博会的美誉度也不断提高,87.2%的参观者认为世博会“值得参观”。
自4月20日上海世博会园区试运行至今,园区已累计安检4000万人次,27万辆车(次)从各出入口通过,各类重大活动已举行近9000场。迄今,上海世博会参观人数已连续23天超过40万。
骄阳下的世博园,遮阳伞、电风扇、巨型冰块、喷雾降温装置一齐上阵,尽管热门馆的排队时常大多在2至3小时,排队的人个个汗流浃背,但脸上却充满期待。
沙特馆的“5小时排队区”已成一道富有人情味的风景。在这里,渴了有志愿者帮助送上免费直饮水,饿了流动售餐车随到随点,中途“内急”需短时退场,还可领到“临时离开卡”。
而今在参观者眼中,世博园5大片区的大小展馆,可谓不分伯仲、各有千秋。每日,参观展览、集纳馆章、交换徽章、观看演出、享受美食……数十万游客在世博园里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团结就是力量。过去3个月,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各部委、各省区市的共同支持下,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执委会的周密部署下,世博会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展开。开幕以来,安保、运营、外事、接待、宣传五个指挥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克服重重困难,顺利推进各项参展、参观工作。
因为从来没有办博经验,3个月来世博园里20万办博大军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从实践中学,从最初“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日程表,一步步过渡到常态化的轮班工作制。
7月末,作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东道主,伦敦市副市长理查德·巴恩斯前来上海世博会“取经”。他赞叹:“如此庞大的客流、如此众多的场馆,主办方对局面的掌控能力是惊人的,在安全保障、排队管理、票务销售等方面,都值得两年后的伦敦奥运会学习。”
善始善终 为了更好
如果说,世博会是中国向世界学习的“大课堂”,如今“课程”行将过半,主办方还将迎接“大考”。
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长韩正说,及时总结前3个月的经验,不自满、不松劲、不懈怠,将有利于在未来3个月中,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各项办博工作。
未雨绸缪。今后3个月,上海还将持续一段高温,台风或将来临,大客流与晴热多雨等因素的叠加,仍是世博会的重大挑战。世博会主办方已将继续做好预警预案工作,改进参展、参观条件,健全园区各方协商机制,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等列入工作重点。
专家指出,世博会的前半程带给人们众多启迪,归根结底包含着这样一个道理——举全国之力,集世界智慧。正是因为有了人民的热情、全国的支持、世界的呼应,世博会才变得更加美好。
世博智慧来自人民。热情的上海市民经常在街头和公交车上为外地游客指路。一名年轻的上海轨交4号线员工,一人就手绘了六份世博攻略图。
世博智慧来自全国各省区市。世博会开幕后,山东馆每月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从展览展示、运营安全以及“后世博效应”等展开深入研讨。河北馆努力拓展本省与外国国家馆的文化联谊活动。
世博智慧来自世界。世博会占地6000平方米的10多座“大馆”纷纷成为焦点。“联合国馆就是一处创造和谐与理解,增进各国间文化交流的场所。”联合国助理秘书长、世博会联合国展区总代表贝楠这样说。
世博会汇聚了世界的声音和艺术。过去3个月,在成功举办的4场世博主题论坛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知名人士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承、科技进步、环境保护、信息化等出谋划策。园内已累计举办的逾万场文化演艺活动,令这场多元文化交融的盛宴,直抵人心。
人们可以相信——
未来3个月,世博东道主将再接再厉、善始善终,踏踏实实履行好中国对世界的承诺。
未来3个月,世博会这个“大课堂”将继续伴随着人们相互学习,与世博会共成长。
未来3个月,世博园将进一步呈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深刻内涵。
|
|
|